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告别風雨飄搖的2021,進入2022年,網際網路巨頭的日子似乎并沒有變得更好:百度直播業務、阿裡巴巴本地生活業務先後鬧出裁員傳聞,快手大幅削減員工福利,還有多家大廠被傳将在2022年縮招……除去這些巨頭之外,還有大量新經濟、網際網路細分賽道的中小玩家,深陷發展瓶頸,需要在新的一年逆風翻盤。本文通過六個關鍵詞淺析未來一年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發展趨勢,推薦感興趣的童鞋閱讀交流~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今天,作為“展望2022”系列的開篇,按照老規矩,我們将眼光放到最受關注的一群企業身上——網際網路巨頭。過去一年,阿裡、騰訊、拼多多、美團等先後經曆股價跳水、市值滑坡、主營業務撞上增長天花闆還有反壟斷處罰等多重挑戰,隻能在逆境中摸索前行。

進入新的一年之後,這些煩惱也沒有消失:政策監管繼續趨嚴,市場競争日益激化,各自的發展瓶頸也都更加明顯。在此背景下,網際網路巨頭們要想擺脫目前困境,還需要從自身出發,作出一些改變。

其中,最主要也最關鍵的變化,或許就濃縮在幾個關鍵詞裡。

一、裁員減負

臨近年關,裁員、收縮再次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主要工作:阿裡巴巴、百度、位元組跳動、快手等大廠,全部淪陷。

百度被爆将向移動生态事業群動刀,遊戲、直播兩大業務線是重災區,後者裁員比例據悉高達90%,教育、MEG等副線業務也有裁員的可能。阿裡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則在早些天被爆出大規模裁員的新聞,界面新聞報道稱此次裁員将涉及餓了麼口碑幾乎所有業務線,地區分公司員工也不例外,但不涉及第三方騎手。不過在出現裁員傳聞後不久,餓了麼就進行官方辟謠,稱沒有裁員計劃,且對下一步發展制定了明确的規劃。

位元組跳動的裁員潮更是從去年年中一直延續至今:先是受“雙減政策”影響的大力教育業務群,後有商業化、遊戲等業務線,去年年底更是被爆對人才發展中心進行大規模精簡、裁撤,連HR等職能崗位都沒有幸免。

更重要的是,進入2022年之後,這股裁員潮似乎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根據智聯招聘日前釋出的網際網路行業人員流動情況調查,49.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有裁員舉措,接近半數。而且報告中還傳遞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信号:裁員力度和企業規模呈正比,也就是說頭部網際網路大廠裁人裁得最狠。

其中,規模在萬人以上的網際網路企業受訪者中,有超過58%的人表示自家公司有裁員計劃;50.3%的中大型規模網際網路企業(1000-9999人規模)員工表示,自家公司在過去一年裁員比例遠高于其他行業、同等規模的企業。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的造富神話已經一去不複返,懷揣着夢想擠破頭皮進入網際網路大廠的年輕人們,在這個冬天感受到了徹骨的寒意。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經過多年的持續繁榮之後,網際網路大廠走到戰略收縮、裁員這一步,是必然的——這既是為未來做準備,也是為過去的盲目擴張還債。

一方面,截至目前,網際網路巨頭中傳出裁員傳聞的業務闆塊都有兩個特點:并非主營業務,且都是受到外力因素影響較為嚴重的業務,比如位元組跳動的大力教育業務,百度的直播業務等。

換個角度講,我們也不需要把巨頭們的裁員視作“末日前奏”,它們無非是要補上過去盲目擴張留下的财政窟窿,同時集中現有資源、人才,在主營業務和未來仍有增長空間的新業務上發力。實際上,巨頭們的主營業務——騰訊的遊戲、社交,阿裡、京東的電商,百度的搜尋依然能打。

另一方面,随着流量紅利的枯竭,移動網際網路的增長神話走到終點,網際網路巨頭需要告别野蠻生長、跑馬圈地的老一套,開始走降本增效的良性發展之路。

通過裁撤邊緣業務部門、精簡組織架構的方式,網際網路巨頭也完成了一輪人才篩選,今後将依靠更高品質的團隊打江山,提高效率、降低營運成本。

最直接的證據是,騰訊、阿裡等大廠一邊在優化團隊,一邊在加碼各種福利制度,牢牢綁住現有人才:阿裡巴巴在去年12月推出“暖心計劃”,其中包括延長産假、新增育兒假、20天全薪長期服務假以及更新多項員工福利等政策;在阿裡推出“暖心計劃”一個月前,騰訊提出了令網際網路人興奮的“提前退休”政策,更新員工的職業裡程碑福利。

隻不過,對于仍希望擠進大廠的打勞工來說,機會視窗在收窄、進入門檻在提高是不争的事實。

二、投資摳門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戰略收縮不僅僅是展現在裁員和砍掉副線業務上,投資版圖的收縮,也是大勢所趨——畢竟除了考慮資金狀況,還要應對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制度。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騰訊減持京東,主動對自己龐大的投資版圖進行切割。

去年12月底,騰訊宣布以派息的形式減持京東股份,将約4.6億股京東股份發放給股東。減持之後,騰訊對京東的持股量從原來的17%下降至2.3%,退下第一大股東的位置。與此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也從京東董事局隐退。

要知道,這樁始于2014年的“資本聯姻”,是騰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收益也最豐厚的投資之一,甚至從某種意義上重塑了騰訊的投資政策——在投資京東之前,騰訊一直不願放棄親自做電商的計劃,試圖和阿裡直接掰手腕;而在入股京東之後,騰訊投資政策變得更開放,也更樂意在自已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扶持新玩家。

馬化騰就在2015年接受采訪時直言:

“之前處于不信任的本能,騰訊所有項目都想由自己去做。但現在,我們聚焦在通訊社交平台和内容采集上,剩下的都交給合作夥伴。等于我們的半條命,都給了合作夥伴。”

騰訊作出減持京東的決定并不容易,但最終邁出這一步,更突顯了騰訊轉舵的決心,以及監管政策對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政策的影響。

一方面,反壟斷政策趨嚴,騰訊、阿裡、美團等巨頭都是監管部門重點監督的對象。去年上半年,阿裡巴巴因為涉嫌二選一壟斷,收到了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182億罰單,對于騰訊來說絕對是敲響了警鐘。

騰訊雖然沒有親自下手做電商,但在其投資版圖,還有微信這個龐大生态内扶持的電商平台,可是不勝枚舉:除了京東和拼多多兩個巨頭,還有唯品會這樣的垂直電商平台,還有和電商行業深度綁定有贊、微盟,背後都有騰訊的身影。

有阿裡這個前車之鑒,騰訊未雨綢缪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另一方面,在打擊本無序擴張的監管大趨勢下,受影響的肯定不止騰訊一家,所有網際網路巨頭都有必要依據政策方向,重新調整自己的投資政策。

價值研究所認為,“初創公司要麼加入騰訊,要麼賣身阿裡”的時代或許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網際網路巨頭通過投資并購的方式在各條賽道跑馬圈地的投資方式恐怕也要就此打住。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理性、更聚焦自身業務的投資政策。

以位元組跳動為例。根據Sixlens統計的資料,在截止2021年6月的一年裡,位元組跳動相關投資并購事件共有65起,主要開始覆寫内容産業,占比高達32.3%。包括自媒體營運、數字版權、MCN機構等和抖音、今日頭條内容生态聯系緊密的内容産業上下遊企業,是位元組投資并購的重點。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圖檔來自Sixlens)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年,騰訊、阿裡、位元組跳動、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依然不會停下投資的步伐,但它們都會變得更有針對性,更克制。對于渴望得到巨頭青睐的初創企業來說,這當然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三、開放與聯合

除了反壟斷之外,互聯互通也是政策層施加給網際網路巨頭的一次重大幹預。不過和利弊都很明确的反壟斷不同,現階段的互聯互通對于頭部網際網路企業來說如同一隻“薛定谔的貓”:在徹底打破壁壘之前,沒有人能斷定它到底是好是壞。

持樂觀态度的一方,認為互聯互通可以打破部分平台對流量的壟斷,重塑網際網路競争格局,打造更開放的競争環境,對整個行業和大部分企業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幾大巨頭中,流量焦慮最突出的阿裡無疑會支援這個觀點。媒體也第一時間爆出了淘寶、天貓接入微信支付的消息,将此視為阿裡送給騰訊的“見面禮”。張勇更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對互聯互通的支援,稱此舉“非常必要”。

但消極的一方會認為,互聯互通意味着站外連結的大量接入,這會給部分平台帶來更大的管理難度。劉熾平就曾公開表示,平台互通面臨很多“實際性問題”:

“資源豐富的平台能夠提供大量補貼,這是否會影響到微信平台商店 商戶?對于其他平台上的假冒、盜版等問題,微信團隊又有沒有追究、處理的權力?總而言之,平台間的互通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時間進行讨論和逐漸落實。”

張勇和劉熾平都是站在自家公司的角度上分析互聯互通帶來的影響,他們的終極訴求都是盡可能維護自身權益,這本無可厚非。從中立的角度看,互聯互通是不可逆的潮流,隻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确實有很多細節需要磨合,不可操之過急。

短期之内,想實作網際網路巨頭的大融合:如淘寶天貓購物連結全面接入微信、QQ生态,或者微信公衆号進駐百度搜尋内容庫,又或者抖音、快手互相進駐對方平台等操作,并不現實。各個平台還需要更多時間敲定開放、管理規則,當然也需要時間為互通之後可能帶來的使用者體驗下降做好預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的指導下,看到獲利機會的巨頭會更先一步走向互聯互通——背後的本質,無非就是聯合作戰、各取所需,為自己的業務提供支援。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美團和快手的“聯姻”。

趕在去年12月底,快手和美團宣布達成互聯互通戰略合作,雙方宣布基于快手開放平台打通内容營銷、線上交易和線下履約能服務闆塊,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消費體驗。目前,美團已陸續在快手小程式上線餐飲外賣、團購、代金券等服務,未來一年必然會将酒店、休閑玩樂、交通、景區門票等本地生活服務逐一搬上快手。

達成合作之後,美團獲得了快手這個龐大的流量池和快手生态内海量主播、UGC内容資源,可能更好地推廣自己的業務。快手則擁有了更完整的交易鍊條和延伸服務場景,可以為主播、達人創收,同時也将逐漸自己的電商業務接入美團主站,開拓站外交易場景。

快手和美團這一本萬利的合作,相信會成為很多網際網路巨頭的參考模闆。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多“合縱連橫”的故事。

四、繼續下沉

如果說互聯互通是在巨頭堅固的城牆上砸出一個缺口,為它們提供一個合作共赢、擺脫内卷的機會,那麼下沉市場就是它們需要走出舒适圈、向外擴張的最好機會。

無論是做電商的阿裡、京東、拼多多,做短視訊的抖音、快手,還是做遊戲、社交的騰訊,還是做本地生活服務的美團,都明白一、二線市場的存量競争隻會越來越激烈,獲客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下沉市場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争奪焦點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未來一年,相信它們彼此之間的競争還會持續下去。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已經被巨頭們重點開發很多年的下沉市場,仍有很大的潛力和增長空間。

先說下沉得最徹底、最堅決的電商行業。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總額為2.81億,同比增長29.9%。從分項資料來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4397.9億,占比雖然不及一、二線城市,但同比增速高達35.3%,遠超全國平均水準。

在網購規模增長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使用者消費習慣的逐漸養成,以及消費意識的覺醒——這都是淘寶、京東、拼多多三巨頭過去幾年大力下沉的成果。艾瑞咨詢統計的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上半年,下沉市場網上購物頻次為每周1-3次的使用者占比是最高的,錄得47.3%,每周網購4-6次的使用者占比也達到24.2%。相反,平均每周網購頻率低于1次的使用者,隻有18%。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圖檔來自艾瑞咨詢)

除此之外,下沉市場消費者的消費更新意願、收入水準的提高,都會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下沉提供助力。這一點,在騰訊最看重的遊戲行業,展現得更明顯。

企鵝智酷統計的資料顯示,下沉市場網民人均線上娛樂消費和一、二線成為網民差距并不大,其中,遊戲是下沉市場使用者線上消費的大頭:下沉網民每月人均遊戲消費為62元,青年使用者更是高達73元,一、二線城市使用者也才不過87元。

買皮膚、服裝、道具,是下沉市場使用者主主要氪金目的——同時也是鵝廠最得意的賺錢門路。

深谙這個道理的騰訊,自然也不會放過下沉市場這塊掘金地。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圖檔來自企鵝智酷)

不過,浩浩蕩蕩的網際網路下沉大軍中,真正能站穩腳跟、嘗到紅利的還是少數。

同樣以電商為例。淘特、京喜這兩個針對下沉市場使用者的電商APP,月活、GMV等資料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複購率、傳播效果等方面并不盡如人意,而且上述資料都和拼多多有很大差距。

極光大資料的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上半年,淘特MAU約為1.1億,京喜尚未破億,而拼多多約為5.4億。此外,淘特有78%的使用者和拼多多重合,89%的使用者和淘寶重合。淘特、京喜們想在未來突圍而出、擺脫拼多多的陰影,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是關鍵。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圖檔來自極光大資料)

事實上,拼多多之是以能稱霸下沉市場,表面上靠的是低價和社交屬性——但往更深層次的角度講,這兩大優勢無非是抓住了下沉市場使用者重視商品成本效益和熟人社交的特點。

以拼多多的成功經曆和電商行業為參照,網際網路巨頭想打赢這場下沉大戰,還需要從兩個角度調整一下自己的戰略方案:一是真正進入下沉市場、洞悉下沉使用者的需求和消費習慣,而不是全盤移植原有的擴張模式;二是避免重蹈燒錢換增長的老路,盲目擴張為日後埋雷。

換句話說,淘寶、京東們不能帶着“把城裡貨賣到村裡”這個理念經營淘特、京喜,也不可能複制拼多多的成功經驗,反倒應該真正融入下沉市場的大環境之中,探索熟人社會的傳播法則和下沉使用者的網購喜好。

這個道理,用在騰訊的遊戲、美團的本地生活服務、滴滴的網約車業務上,同樣适用。

五、出海

除了下沉之外,網際網路巨頭尋找新增量還有另一個主要途徑:出海。

由于國内移動網際網路市場已經非常激烈,且大多數市場進入了存量競争階段,多個行業都有向海外找增長的必要。

電商行業,受疫情影響,海外市場線下零售消費增長放緩,電商反倒迎來一波爆發,亞馬遜、速賣通、巴西線上過去兩年的使用者增長就是例證。阿裡也早有布局,通過Lazada等子公司發力跨境電商。新的一年加大對海外市場的支援,也在意料之外。

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行業,則面臨國内市場增長放緩的困局。前瞻産業研究院統計的資料顯示,自2017年以來,國内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就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态,2020年同比跌幅擴大至20.8%。

在此背景下,智能手機廠商出海成為一道必做題。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圖檔來自前瞻産業研究院)

去年第三季度,小米以13.4%的市占率在全球智能手機廠商中位列第三,比起三星的20.8%和蘋果的15.2%都有一定距離,但在國産品牌中已是拔尖的存在。根據Canalys的預測,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為13.2億部,同比增長6.1%,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分别為三星、蘋果和小米。雖然最終資料尚未公布,但Canalys的預測還是給小米打了一劑強心劑。

泛娛樂社交行業的情況和消費電子相似,就連大熱的大熱的短視訊都出現增長放緩的情況。CNNIC的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上半年,國内短視訊使用者規模為8.88億,較2020年12月金增長1440萬,增速大幅下滑。

好在,頭部短視訊平台的出海之路走得還算順暢。位元組跳動旗下的Tik Tok截止去年9月27日,其全球月活就突破了10億大關。這時候距離Tik Tok誕生,不過過去短短四年的時間。橫向對比來看,Tik Tok月活破十億所花的時間,約為Facebook和YouTube的一半,比微信、Instagram快了3年,甚至還不如支付寶(15年)的零頭。

2022年網際網路大廠将加快出海步伐,通過針對性的布局搶占更多市場佔有率。主要的工作,需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調整内部組織架構,為海外業務提供更多資金、資源支援。

典型代表,是不久前又進行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的阿裡巴巴。12月初,阿裡宣布由蔣凡作為集團總裁統領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兩個海外業務部門,以及Lazada等子公司,共同組成海外數字商業闆塊。

作為大淘寶的掌舵人,蔣凡在過去七年為阿裡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甚至2020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輿論危機都沒有對蔣凡在阿裡内部的地位構成什麼實質性影響。此番調任海外業務部,張勇也是不吝對蔣凡的稱贊,以及期待。

“期待蔣凡帶領團隊,在海外市場發展中實作更多創新。”

自從疫情爆發之後,北美、歐洲、拉美地區的網購都迎來了爆發,亞馬遜、Lazada、巴西線上電商平台使用者激增就是最好的證據。阿裡這時候讓蔣凡挂帥,加強對海外市場的開發,來得正是時候。

第二,要注意規避政策、疫情等風險,做好備選方案、堅守紅線。

以政策風險為例。衆所周知,美國和歐洲地區的反壟斷和資訊安全監管政策,比國内還要更加嚴格。Statista統計的資料顯示,歐洲委員會過去十年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處罰呈指數級增長,谷歌、微軟等都收到過單筆最高金額超過40億歐元的罰單。對比之下,阿裡去年的罰單金額都相形見绌。

好消息是,和谷歌、微軟相比,國内一衆網際網路巨頭在海外市場的占有率還遠達不到壟斷的級别。但注意資訊安全監管,保證資訊的本地儲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底線——否則,滴滴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第三,要形成正現金流,這就要求它們圍繞已經站穩腳跟的主營業務,在海外市場開拓新業務線,探索增收途徑。

其中,Tik Tok不斷搗鼓的電商、外賣等業務,是最好的例子。根據Tik Tok合作夥伴美國網紅餐廳營運企業VDC聯合創始人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的計劃,VDC和Tik Tok計劃首階段合作開設300家外賣站,預計到今年年底擴張至1000家。VDC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疫情期間,美國線上外賣平台訂單量激增,Tik Tok有流量和内容宣發優勢,相信能為外賣業務提供很大幫助。

總而言之,出海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誘惑是越來越大。走出去和亞馬遜、谷歌、Facebook搶生意,已是大勢所趨。

六、技術更新

在此前的年度複盤系列就說過,過去一年網際網路大廠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流量模式的失效和硬科技的崛起。

在此背景下,技術更新必然會成為網際網路巨頭接下來這一年的重點工作。隻不過,巨頭們的發力方向可能會稍有不同:有的人需要在自己擅長的或者早有建樹的領域繼續加強競争優勢,有人需要通過技術更新彌補現有發展模式中的漏洞,也有人需要跨界到全新的領域,試圖通過技術更新開拓新增長點。

第一種企業,說的自然是阿裡巴巴和騰訊這兩大巨無霸。以阿裡為例,現在的技術發展方向十厘清晰:一切向雲端走。

毫無疑問,阿裡巴巴是目前國内綜合實力最強、市占率也最高的雲計算供應商,阿裡雲也最有希望成為阿裡未來一年的增收引擎。最新财報顯示,阿裡雲2022财年二季度(2021年7-9月)營收為200.07億,同比增長33%,經調整EBITA利潤為3.96億,不僅較去年同期的虧損5.67億取得大幅躍進,也和阿裡當季同比下滑39%的淨利潤形成鮮明對比。

回顧過去三個季度,阿裡雲營收都保持穩定的同比增速,2021财年全年營收也超過了600億。在營收持續增長的同時,阿裡雲的份額優勢也變得更加不可撼動。根據Canalys的報告,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阿裡雲在中國公有雲市場占有率達到40%,幾乎是騰訊雲(11%)和華為雲(11%)之和的兩倍。就算将眼光放寬到全球市場,阿裡雲也僅落後于亞馬遜、微軟、谷歌,排名第四。

網際網路巨頭請回答2022:裁員、摳門、開放、下沉、出海、技術

(圖檔來自Canalys)

根據阿裡此前公布的資料,過去幾年的研發投入都保持在千億級别,阿裡雲占據了很大份額。元宇宙概念的興起,以及智慧城市、數字化産業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雲計算的需求,也對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阿裡的技術研發投入預計還會進一步更新,務求繼續鞏固阿裡雲的統治地位。

至于後兩種企業,美團和小米就是突出代表:前者正通過加強對無人配送、智能配送系統等技術的研發更新,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營運效率;後者除了搗鼓自研晶片之外,還高調跨界造車試圖抓住智能駕駛、新能源車這個技術風口。

在無人配送的技術研發上,美團采用自研+投資兩手抓的政策。同樣來自Sixlens的資料顯示,在截止至2021年6月的12個月裡,美團圍繞商用機器人行業進行了多筆投資,包括配送機器人、餐廳機器人等,投資标的中有毫末智行和普渡機器人這樣的明星初創企業。

尤其是後者,目前申請的專利數超過200件,半數以上為發明專利,在配送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室内定位、分布式排程等高新技術領域都頗有建樹。在得到美團的投資之後,雙方在研發、試驗上将實作資源共享,是一筆雙赢的買賣。

小米這邊,前段時間被媒體曝光的小米MIX 5就據悉就将搭載自研晶片澎湃C2,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推出市面。造芯七年,小米的成績顯得飄忽不定。但相信不久前高調喊出對标蘋果口号的雷軍,不會那麼快就打自己的臉:想在高端市場追上蘋果,晶片是繞不過的關鍵環節,小米想必不會吝啬在技術上的投入。

七、寫在最後

從過去一年的發展看,現在的科技行業仿佛進入了“VUCA時代”。

VUCA對應四個單詞:不穩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最初由美軍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描述冷戰結束後越發不穩定、不确定、複雜、模棱兩可和多邊的世界,這個詞曾在“911事件”後被媒體用于描述混亂的、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對于科技企業來說,現在也是一個經典的“VUCA”時刻:機遇與挑戰并存,可謂是最好的時代與最壞的時代。

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那句話:黎明前的黑暗,總是最難熬的。

雖說阿裡、騰訊為首網際網路巨頭是遇到了危機,但同時也是獲得了一個掃除積弊、回歸理性發展的機會。無論是通過戰略收縮、調整投資政策重整資源,還是通過技術改革和進攻下沉市場尋找新增量,可以肯定的是,巨頭們并沒有坐以待斃。

寒冬總會過去,笑到最後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赢家。長期來看,蹲下隻為跳得更高,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作者:Hernanderz;公衆号:價值研究所(jiazhiyanjiusuo)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L7PqX4TV4SKy1s-5ZXT1qA

本文由 @價值研究所 授權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