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農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農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以上圖檔均來自網絡)

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門前,有一少女雕像半蹲在水池中心的石堆上,手持小口尖底瓶作汲水狀,這就是著名的半坡少女。(參見圖一)

農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圖一、半坡少女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西安半坡》發掘報告如是介紹:汲水器,細泥陶或細砂硬陶,紅色,制作精美,堅固,部分器表飾彩;小口,短頸,鼓腹,尖底,腹兩側有耳,肩部及中腹以上裝飾左向傾斜的細繩紋,器形變化較多,口部剖面呈方形、圓形、半月形、花苞狀、葫蘆狀等,體形也有短粗和細長之别;遺址出土的形大而質好,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較小而質粗,平均高30—40厘米。(參見圖二)

農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圖二、半坡文化的尖底瓶 插在器坐上的尖底瓶 最精美的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來,就引起人們對其功能和用途的種種推測。最初,是把其當做汲水器認識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質地細密可防盛水外滲;用繩拴在環耳上放進水裡汲水時,尖底先接觸水面,繼續放入水中後,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準軸翻轉,使水灌入瓶内,而當瓶水漸滿後,由于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複垂直狀态,提出水面後瓶内水不會灑出。盛滿水的尖底瓶或是插放在地面淺坑内,或是插放在灰燼中,或是安放在環形器坐上。

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認識後來被實驗考古所颠覆,1980年代末,半坡博物館與北京大學的相關人員合作實驗,結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後,因其上部粗重,确實能開始自動灌水,但當灌到一半時,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動翹出水面,因而無法自動把水灌滿。而且雙系系繩提擡滿瓶水時,同樣會因為重心在上部而傾倒。是以,尖底瓶的功能與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諸種說法。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的祭器說最具影響,他說:甲骨文中的“酉”是尖底瓶最晚形式的象形字,“酉”是中國古代紀年的幹支的組成部分,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奠”等均與祭奠相關。“酉瓶和繪有固定的動植物紋樣的彩陶,并不都是日常使用的汲水罐、盛飯盆之類,有的是适應專職神職人員出現而出現的宗教上的特需、特供。” 還有學者認為小口雙耳尖底瓶是欹器,本名為“侑卮”,“侑卮”功能在“勸誡”。是以,小口雙耳尖底瓶“是保佑帝王或君主長久穩坐于寶座之上”的器物。小口尖底瓶是葬具的說法也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因為在河南境内的仰韶時代的遺址中發現過多例以廟底溝文化的小口尖底瓶作為葬具下葬死者的“甕棺葬”。

小口尖底瓶的功能作用學界雖然沒有取得一緻看法,但是其為仰韶時代的标型器,是“精準”的年代标尺,則是考古學界的共同認識。小口尖底瓶的出現标志着仰韶時代的來臨,小口尖底瓶的消逝标志着仰韶時代的結束;小口尖底瓶自身形态經曆了由斂口到敞口、由瘦長到短粗、由尖底到鈍底的演變,由此觀察,考古人便可以明确指出其所處仰韶時代的具體時段。

尖底瓶的底部是尖狀的,平時放置或是插在地上,或是坐在環形的器坐上;小口尖底瓶的器表一般是裝飾細繩紋(也稱作線紋),也有器表素面無飾的,器表裝飾最精美的一件是甘肅隴西呂家坪出土的四方連續的旋渦紋彩陶瓶。(參見圖二)

【說明】本文摘自許永傑著:《農耕星火》,故宮出版社2020年。歡迎個人轉發,機構或媒體轉載請與本公号聯系。所有轉載或引用,務請注明原出處。若有出入,請以原書為準。

農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考古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