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篇帝王将相,幾行百姓血淚,構成了一冊冊的封建王朝史書。既然以帝王将相為主,那必定也會記載有許多關于帝王或臣子的趣事。比如良臣典範劉伯溫,史書上就有關于他的幾行陳迹。
元朝末年,朱元璋手下有個猛人叫劉伯溫。劉伯溫從小聰慧好學,後來年紀輕輕就考取了進士。遇上明主朱元璋之後,更是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軍事及内政才能,輔佐朱元璋北複中原,南定雲滇,立下了不世之功,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也是古代良臣的典範。劉伯溫的出生并不優渥,家裡即非富商也非世族,但是他是個天才,而且比常人還更努力。
努力的天才
劉伯溫兒時就是個百年難遇的神童,一般人二三十歲才能考上的秀才,他十歲出頭就考上了。但是他的天才并不僅限于他的智力高于常人,還有他的心智。
劉伯溫的心智天生就更為成熟,他聽從父親的教誨,在求學之路上一絲不苟,不為外事外物擾亂心神,後來他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步入仕途,而且還能不驕不躁,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智有多不一般。
這樣一個人,用天賦和努力打敗了無數權貴子弟進而步入仕途,往後應該是在官場順風順水,最後衣錦還鄉,留下一段佳話。不過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劉伯溫的人生并沒有如此,反而比這更為精彩和傳奇。劉伯溫中進士後,被安排去江西任職了一個小縣官。
劉伯溫在江西為官剛直,智商高辦事能力一流而且還很公正,他嫉惡如仇也不管什麼官場潛規則,使得一些同僚對他忌憚又敵視。但是劉伯溫出生尋常百姓家,他沒有通天的關系與門路,自然就處處受到排擠,就算自己為政期間兢兢業業幹出來許多功績,可他還是處處受人打壓,懷着滿腔抱負走入官場結果他卻處處被掣肘,劉伯溫後來憤懑的忍無可忍就棄官了。
雖然官不當了,但是劉伯溫為官期間的清明公正給他樹立起了好名聲,再加上他學問深厚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他也便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在劉伯溫做過官的省内,他的聲望很高。這為他後來被朱元璋幾次三番的邀請埋下了伏筆。
王佐之臣
朱元璋請劉伯溫來輔佐大業後,依靠劉伯溫戰略上的遠見和戰術上的巧妙,先後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随後徹底平定了南方,而後重整旗鼓并依托南方為基業北伐元廷,與王保保交戰數次後終于是将北元驅逐出了中原。朱元璋在南京如願以償登上帝位,而劉伯溫也不置可否的位極人臣。但是物極必反,劉伯溫的命運也慢慢開始起了變化。
在征戰年月時,由于外敵很多,内部的沖突還可以掩蓋和忽略,大家還可以放下私人之間的成見和恩怨,為了一統天下而暫時一條心。可天下平定後,劉伯溫又要如他剛入官場時一樣成為衆矢之。從這點可以看出劉伯溫從始至終一直初心未改,在太史令的位子上,他依舊和從前當地方官一樣廉潔剛正,不任人唯親,但是這也讓他成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劉伯溫的日子不好過,一方面是自己的剛毅清廉得罪太多人,另一方面是伴君如伴虎必須時刻警惕時刻小心,不然自己的家族可能随時會毀于一旦。大概是因為他的品德太好,朱元璋對這樣一位模範官僚也難以動殺心,是以他也一直未遭到清算。劉伯溫勤勤懇懇十幾年後,總算迎來了熬到頭了的一天,他五十九歲時朱元璋賞賜他歸鄉養老。
讨水傳說
劉伯溫返鄉時,據說看到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地主莊園,他前去登門拜訪,女主人出來迎接,劉伯溫認出這就是當年給過自己水喝的大娘。
當年劉伯溫進京趕考,路上口渴難耐,他便找了戶人家想讨碗水喝。這家的大娘心地善良就贈給了他一碗水解暑,劉伯溫正準備喝時,大娘卻撒了一把谷殼在碗裡。劉伯溫大為不解,隻能一邊把谷殼吹開一邊喝水,對此事也未過問。
接着,在兩人聊天中大娘得知劉伯溫懂風水,就請他為自家看個風水寶地好蓋新房,劉伯溫本來就因為剛才的事情心中不快,就胡亂指了一處地方,然後就辭行了。
如今二人再次相見,大娘感謝劉伯溫指點風水讓自己家時來運轉,從此家境慢慢殷實。劉伯溫不知道如何回答,又想起當年大娘往碗裡撒谷殼的事來,便問起了大娘,想解了自己多年來的疑惑。誰知眼前的貴婦人說,自己當年是怕他喝的太急,因為水太涼,喝得太快可能會生病。劉伯溫愕然,感到很是羞愧,心裡感歎老婦人是有大智慧的人。
劉伯溫又一次辭别了老婦人,上次辭别是要去學而優則仕,這次則是衣錦還鄉。劉伯溫回鄉後過了幾年安穩日子,後來被胡惟庸誣陷有反心,自己一把年紀了還得拖着把老骨頭去南京找朱元璋謝罪,在南京住了許久最後傳回家鄉後病逝。
總結
劉伯溫一生遇見了兩次給自己水喝的老婦人,第一次自己少得意滿,懷着一顆經世濟民之心奔赴官場。第二次是自己風燭殘年,帶着全身而退的慶幸返還家鄉。但是結果卻未能讓他如願以償,他在無奈和痛苦中含冤而逝。
劉伯溫這一生極為精彩,少年天才,學識卓越,為官安定一方。輔佐朱元璋終結亂世,再開王朝,留下了後世美名。雖然在洪武一朝他被胡惟庸誣陷,但是在後世老朱家還是給他平反了。劉伯溫這樣的臣子,對老百姓清廉剛正,對皇帝忠心不二,是一個符合儒家道德的官僚形象,加贈太師,谥号文成,配享太廟,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