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封建統治社會中,最令人覺得好奇的就是曆代皇帝的起居,是否像是電視劇中演繹的一樣奢華。古代皇帝的膳食确實是需要衆多繁雜的步驟,才能夠呈現到皇帝面前的,但是經手的人越多,圖謀不軌的人也就有越大的機會去下毒,但是在曆史上卻很少有皇上是因為吃有毒的食物去世的,溥儀在自傳中說出了真正的原因。

皇帝的膳食,從做飯到擺上餐桌,要需要經過衆多環節,并且在清朝時掌管禦膳房的都是皇帝的本家,是以如果想要一輩子享盡榮華富貴的話,掌管膳食的人自然是十分用心的。
皇帝的每一道菜從食材的選購,運送,擇菜,洗菜,備菜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有人專門負責,并且在炒菜時一道菜由三個人負責,互相監督。而出了問題後,三個人自然都是逃不了幹系的,是以無論是誰在石台上動手腳,想要下毒都是很難的事情。
做好菜後,上桌時會有幾十個太監排着隊,浩浩蕩蕩的往皇帝的宮室走去,在這期間也會有專門的太監監督,即使是在前面的環節中出手,到上菜時還有專門的太監用銀針試毒,之後還會有專門的“試吃太監”。
如果太監食用過後,沒有什麼問題,皇帝才會開始動筷子,等到這一系列的步驟後,飯菜也已經涼的差不多了。是以,溥儀在自己的自傳中曾寫道,雖說貴為皇帝,但這麼些年自己從沒吃口熱乎飯。
除了這些繁雜的宮規之外,清朝對于皇帝也有一個規矩叫做“吃菜不過三匙”,就是說皇帝吃飯的時候,每種菜最多隻能吃三次,以防有人猜透皇帝喜好提前下毒,由此可見,通過飯菜的謀害皇上是一件難度系數極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