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周平王東遷之後,已無維系封建秩序的實力,宗法制度已開始瓦解,但封建與宗法所凝聚的血脈關系不可能立即斷絕。

其後,齊桓公之定霸,以“尊王攘夷”為号召,實際上維護了宗法為紐帶的封建制度。

所謂“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在封建制度中的宗主地位,“攘夷”在于保護封建諸侯的安定,代替周天子維持封建秩序。

是以,齊桓公霸業的意義,不僅在為“春秋五霸之首”,更在維護中原周文化的貢獻。其霸業,大緻可從四個角度分析:安民、尊王、親鄰、攘夷。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東周列國·春秋篇》齊桓公劇照

安民

齊桓公繼位,聽鮑叔牙的建議,任用管仲為相,推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管仲向齊桓公提議的“聖王之治天下”的大計,即可分為“成民之事”與“定民之居”兩項措施。

何為“成民之事”?使齊國國内的士、農、工、商四民,各有處所,不相雜居;使士就清淨之地,講求道藝學術;讓工就官府,講求專業技術;使商就市場,講求貿易生利;讓農就田野,從事耕作稼穑。

借助于居處的固定,使四民子弟繼承父兄的事業,而收“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的功效。

何為“定民之居”?即實行“參其國而伍其鄙”的制度。在國郊之内編制二十一鄉——工商六鄉,士鄉十五;在國郊之外的鄙野,編制邑、卒、鄉、縣、屬各級行政機關,共編為五屬,設定五位屬大夫管理。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東周列國·春秋篇》管仲劇照

工商六鄉,專門從事工商業活動;鄙野五屬,專門從事農業生産。而十五士鄉則實施“作内政而寄軍令”的行政結合軍事的編制。五鄉編為一軍,十五士鄉即有三支大軍,這就是齊桓公建霸所憑借的基本武力部隊。

尊王

尊王是齊桓公得以号令諸侯的“大旗”。周王室雖然地位不如往昔,但是宗法和封建的血脈關系尚存,天子名号仍有傳統勢力和政治的影響力。

莊公十四年,齊請師于周以伐宋;莊公十七年,鄭不朝王,齊逮捕鄭執政大夫鄭詹;莊公二十七年,齊桓公接受周惠王所賜“侯伯”之命,次年伐衛,大敗衛師“數之以王命”。

僖公五年,桓公率諸侯在首止會見王太子鄭,安定王室;僖公八年,桓公率諸侯在洮地會盟,安定周襄王王位;僖公九年,桓公在葵丘大會上尊崇王室,宣布“明天子之禁”,襄王派宰孔賜桓公為“九命上公”;僖公十二年,桓公派管仲為王室和戎人講和。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東周列國·春秋篇》齊桓公和管仲劇照

這一系列“尊王”的行為,使齊桓公獲得“侯伯”名号,可以代天子行使征伐大權,成為名正言順的諸侯“霸主”。

親鄰

管仲為齊桓公設謀:“君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則親鄰國。”管仲所說的鄰國,不僅是齊的周邊國家,而是整個中原華夏諸國。是以管仲才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當時中原諸夏各國中,以魯、宋兩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春秋時代齊、魯兩國結有仇怨,甚至桓公即位之初,亦遭魯國掣肘,齊桓公為稱霸大局,毅然捐棄前嫌,于魯莊公十三年,親與魯侯在柯地會盟,結好弭怨。

三年後,齊桓公再争取魯國參加幽地盟會,同時返還過去侵占的棠、潛等魯地。甚至還将女兒嫁給魯莊公,魯、齊重結婚姻。從此鞏固齊、魯聯盟。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東周列國·春秋篇》魯莊公劇照

魯莊公十二年秋,宋國發生宋萬弑君之亂;次年春,齊桓公會諸侯于北杏,平定宋亂;該年冬,宋背北杏之盟,桓公率諸侯征讨,迫使宋與齊講和結盟。爾後齊桓公先後為宋讨伐邢、鄭二國,鞏固聯盟關系,于是“宋自是與齊為一,宋親而中國諸侯定矣!”

除魯、宋二國之外,鄭國緊鄰王畿,與宋并為中原屏障。當齊桓圖霸之時,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延伸到北方。漢陽諸姬及蔡國相繼淪入它的掌握,鄭、許、陳三國不斷受其威脅和侵擾,尤以鄭國為烈。

齊桓公連續對鄭用兵,楚救不克,鄭服齊。終齊桓之世,鄭從此不再叛齊,確定了中原局勢的穩定。

另外,齊桓公出兵救援受戎狄侵擾的燕、衛、邢三國,使“天下諸侯稱仁焉……是故諸侯歸之。”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攘夷

春秋初期,蠻、夷、戎、狄交侵中國。《公羊傳》概述當時的形勢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北方戎狄之禍雖急較楚為小,南方楚國之禍雖緩而為害大,是以齊桓公的攘夷政策,采取先北後南,先小後大,有戰有和的方針。實為審時度勢的明智之舉。

魯莊公三十年,山戎侵燕,齊桓公率大軍“北伐山戎、擊令支、斬孤竹而南歸”,并向魯國獻戎捷。

魯闵公元年,狄人伐邢,桓公發兵救邢,遷邢于夷儀;次年,狄人大舉攻衛,滅衛,殺衛懿公,齊桓公又出兵救衛,重新封衛于楚丘。

當北方局勢日趨穩定,齊桓公随即調轉兵力南下,對付強楚。魯僖公二年秋,齊桓公有貫地與楚之同盟國江、黃兩國結盟;次年,齊桓公在陽谷再會江、黃兩國,威脅楚國的東北邊境,并在外交上孤立楚國。

齊桓公是如何稱霸的?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衆擊強,鞏固諸夏

蔡居淮河、汝水之間,是楚國近鄰。齊桓公認為“攘楚必先有事于蔡”,是以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大軍侵蔡,再挺進楚國。楚成王派使臣責問桓公: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齊以楚不向王室貢苞茅和周昭王南征不複相诘問,楚接受不貢苞茅而推诿昭王南征不複的質問。諸侯聯軍進駐陉地,齊楚雙方形成對峙之局。

楚鑒于齊聯軍勢大難禦,不敢輕啟戰端;齊也以孤軍深入,難以取勝為由,齊、楚雙方達成協定,締結“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雖未達成攻城略地軍事上的勝利,卻收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政治上的凱旋,齊國重挫楚國北進的銳鋒,這是齊桓公争霸政治光環中的巅峰。

綜上所述,齊桓公之霸在經濟上厚植國力,在政治上尊王親鄰,在軍事上聯衆擊強,在文化上鞏固諸夏,一開春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嶄新局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