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展的曆史程序中,戰争似乎總是與之如影随形。在中國古代,即便是唐朝這樣強大的封建王朝,邊境也免不了要遭受突厥民族的騷擾。宋代則更加嚴重,遼金和西夏人戰馬的鐵蹄已經占領了大半個中華。
而到了近代,中國便一直處在帝國主義的炮火之下,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然而就算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内外的形勢卻依舊沒有完全穩定。
因為中國的國力那時還很衰微,不少帝國主義國家都對我國蠢蠢欲動,他們慫恿中國的鄰國屢次在邊境挑起争端,試圖攪亂我國的社會局勢,越南就是其中之一。
面對鄰國的不斷挑釁,1979年,鄧小平決定還擊越南,可他的這一決策卻遭到我黨其他高層的反對,雙方正僵持不下時,國務院副總理陳雲的一席話卻扭轉了乾坤。

内憂外困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國内的形勢暫時穩定下來,人們不用再擔心帝國主義的侵犯,可國家面臨的困難跟以前相比卻并沒有減少很多。
多年的戰争導緻中國的農業生産水準非常低下,工業的發展近乎停滞,有相當多的中國人還處在吃不飽飯的困窘境地,人們離溫飽水準還差得很遠。
不僅如此,新中國的工業發展也十分緩慢。在别的國家都能造出堅船利炮的時候,中國卻連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制造不出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可謂是非常難以跨越。
在國際社會方面,中國的處境也非常尴尬。雖然中國赢得了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但國際地位卻沒有提高多少,當時的世界主要由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主導。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戰争時又多次受到了蘇聯幫助,自然同蘇聯站在了一起,也是以受到了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強國的敵視。
但即便國内國際的局勢都十分艱難,中國人民也沒有選擇放棄。國内,中國人民鼓足幹勁發展生産,生産力水準大幅度提升。
國外,中國充當着和平使者的角色,對一切對中國表示出友好的國家都熱情相待,更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很多國家都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關系,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政策。
面對中國的逐漸強大,美國上司的帝國主義國家不可能坐以待斃,他們開始慫恿中國的鄰國與中國挑起争端,企圖阻礙中國的發展。
鄰國挑釁
1976年,越方擅自中斷了我國位于雲南省河口縣南溪河上的中越友誼橋,破壞了中越兩國的友好關系,并且在其國内大肆打壓華人,甚至槍殺駐守在中越邊境的解放軍。越南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中國示威,引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憤怒。
其實中國之前和鄰國越南的關系并不差,越南戰争中中國對越南也曾傾力相助。可自從1969年越南的親華上司人胡志明逝世後,越南的新一任上司人黎筍便開始走親蘇路線,企圖得到蘇聯的庇護。
而蘇聯當時和中國的關系已經破裂了,越南開始針對中國也變得理所當然。除了給蘇聯當“小弟”外,越南也有着自己的心思。
越戰結束後,越南便開始向周圍的東南亞鄰國進犯,不僅攻下了寮國,還攻占了高棉的多座城市,企圖吞并這兩個國家,擴大自己的地盤,但礙于中國這個鄰國的強大,這個計劃始終都沒有實行。面對越南的屢次挑釁,中央高層連夜召開會議,共同商議解決的辦法。
鄧小平憤怒地表示要出兵越南,給這個狂妄的鄰國一個下馬威,可其他人卻對鄧小平的想法提出了異議,理由是當時中國正處在發展期,比起戰争,人民更加期望和平,而且中國也的确需要休養生息,頻繁的戰争是對國力的消耗。
除了中國自身問題外,美國等國家也時刻關注着中國,如果貿然出兵越南,可能會被美國拿來做文章,與中國宣揚的和平共處原則相背離,到時候中國恐怕是要騎虎難下。然而面對他人的反對,國務院副總理陳雲卻選擇站在了鄧小平一邊。
他說:“我們不能怕失去和平就避免戰争,相反,有些和平是需要戰争争取過來的。如果對越南坐視不理,那麼以後其隻會越發猖狂,而且自此蘇聯對我國的威脅也會越來越大,勢必會對我國的長期發展帶來阻礙。”陳雲的一番話振聾發聩,黨中央高層最終決定對越南出兵。
出兵越南
越南雖然把蘇聯作為倚靠,可蘇聯當時的重心仍在歐洲,對東南亞的局勢并不重視,而且當時蘇聯的軍隊主力都在阿富汗,我國軍隊此時出擊,肯定會讓蘇聯焦頭爛額。
我國軍隊分成了東西兩路向越南進發,有着豐富作戰經驗的解放軍隻用了60個小時就占領了越南的省會,之後又相繼占領了老街城、諒山,整支軍隊勢如破竹。黎筍沒有料到中國的真的會向越南出兵,一時間慌亂不已,他倉促派兵還擊,卻收效甚微。
我軍炸毀了越南北部的鐵路、工廠後,便達到了此次敲打越南的目的,1979年的3月,我國解放軍從越南撤軍,而越南也認識到了我國的強大,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小結:
追求和平并不是軟弱的象征,和平隻是一種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面對别國肆無忌憚的侵犯,忍氣吞聲絕非大國之所為,敵人不會感激我們的退讓,反而會愈發地猖狂!
中國絕不會主動侵略别的國家,但别的國家也不能挑戰中國的領土主權,欺辱中國的國民,可進可退,不卑不亢,臨危不懼,這才是一個大國應該具備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