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泗州東城晚望丨古詩賞析

泗州東城晚望

秦觀 〔宋代〕

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舻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别号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遊祠,麗水的秦少遊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古文遊台。

釋義:

白色的河水環繞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顯得那樣邈遠;黃昏迷蒙的輕霧下,船兒靜靜地停泊着,不時地傳來舟人的語談。

成片的樹林上空浮現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畫;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轉折處的青山。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畫面的主色調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紅大紫,也不是教人感傷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層薄薄的霧霭,詩人進而抓住了夕陽西下之後的景色特點,造成了一種朦胧而不虛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這種境界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是一緻的,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所說:“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納。”

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唐代開元年間(713—741),泗州城自宿遷縣移至臨淮(在今江蘇盱眙東北)。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說,泗州南至淮水一裡,與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澤湖。詩人當時站在泗州城樓上,俯視遠眺,隻見煙霭籠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條蜿蜒的白帶,繞過屹立的泗州城,靜靜地流向遠方;河上白帆點點,船上人語依稀;稍遠處是一片叢林,而林梢的盡頭,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轉彎處的山巒。

前兩句着重寫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題目中“晚望”二字,又與後一句的“夕霏”呼應,然後托出淮水如帶,同孤城屹立相映襯,構成了畫面上動和靜、縱和橫的對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頭,在這裡指淮河上的行船。詩人可能是嫌全詩還缺少訴諸聽覺之物,是以特意點出“人語”二字。這裡的人語,不是嘈雜、喧嘩的,而是遠遠飄來的、若斷若續的人語。它既使全詩的氣氛不至于沉悶,又使境界更為靜谧。唐代詩人盧綸《晚次鄂州》詩說“舟人夜語覺潮生”,為“舳舻”句的出處。

三四兩句着重寫山。在前一句中,詩人不從“山”字落筆,而是寫出林後天際的一抹青色,暗示了遠處的山巒。描寫山水風景的絕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鋪直叙,一覽無餘,前人是以這樣總結絕句的創作經驗:“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元代楊載《詩法家數》)對此中“三昧”,詩人深有體會。在他筆下,樹林不過是陪襯,山巒才是主體,但這位“主角”姗姗來遲,直到終場時才出現。詩的最後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繞青山的畫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則不加申說,留待讀者去想象,這正符合前人所謂“句絕而意不絕”(《詩法家數》)的要求。

秦觀以詞名世,他的詩風清新婉麗,和詞風頗為接近,是以前人有“詩如詞”“詩似小詞”的評語。就此詩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環”之于“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雲”,“應是淮流轉處山”之于“郴江幸自繞郴山”,相通之處頗為明顯。但此詩情調尚屬明朗,沒有秦觀詞中常見的那種凄迷的景色和纏綿的愁緒。

滑動檢視投稿要求及其他資訊

東微編輯部:

顧問:陳謹之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曉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寫好自己的故事,寫好身邊人的故事,寫好家鄉的故事。體裁要求為散文,小說,随筆。散文2000字左右,小說5000字左右。拒絕無病呻吟,空洞無物單純抒情、議論的作品。請自行校對。稿件需原創首發公衆号,嚴禁抄襲拼湊,文責自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郵箱:

交流學習:

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衆号。平台宗旨:展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