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話新疆|絹衣彩繪木俑 伏羲女娲圖

史話新疆|絹衣彩繪木俑 伏羲女娲圖

《史話新疆》微視訊系列之二十九

絹衣彩繪木俑

在火焰山山腳下,新疆吐魯番市區以東約40公裡處,有一處方圓十平方公裡的古代墓葬區,為晉唐時高昌郡及高昌國時期重要的公共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對阿斯塔那古墓群206号墓葬進行保護性發掘過程中,發現70餘件隋唐時期的彩繪泥俑和木俑,包括仕女俑、舞伎俑、宦官俑、武士俑、胡人俑以及天王俑和鎮墓獸等。其中,有三尊儲存相對完好的舞伎俑,十分珍貴。

它們是一組罕見的身穿絹衣的彩繪木俑,出土于唐代墓葬中,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這組木俑制作工藝獨特,頭部和軀幹分段刻制,用木條在頸下膠合,以便于組合成想要的動作形态。

木雕頭部,彩繪面貌,面龐飽滿圓潤,眉間花钿别緻;紙撚成臂膀,外着錦絹小袖短襦,彩色長裙高腰曳地,花帛披肩旋繞頸臂……三尊木俑造型精巧、衣飾華麗,或雍容大氣,或清靡風華,神态多樣活潑,絹衣色澤鮮豔。三尊木俑體形颀長秀美,短襦長裙搭配披肩的服飾風格,與内地别無二緻,集中展現了唐代雕塑的藝術水準和審美風尚。

俑,為我國古代墓中陪葬的偶人。以俑随葬之俗,在戰國末期已經十分普遍,隋唐尤為盛行。自魏晉以來,特别是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以漢人為主體居民的高昌國以來,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原文化深刻影響了高昌地區社會的方方面面。

公元640年,唐朝設立西州,并設安西都護府,唐朝的各項制度在吐魯番地區廣泛推行,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中原文化對新疆地區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加深。

這方青石質地的墓志,碑述高昌左衛大将軍張雄與夫人麴氏生平事迹。張雄祖籍河南,世居高昌,極力主張高昌與唐交好。唐朝一統高昌後,他的兒子張懷寂、張定和先後任職為官,積極協助、參加了唐朝中央政府統一西域大業。麴氏離世後,被唐朝賜封“永安太郡君”稱号,以褒揚張家兩代人對國家的貢獻。

張雄逝于公元633年,麴氏離世時已經是公元688年,相距半個多世紀,二人合葬,絹衣彩繪木俑即為張懷寂為母送葬時所制。

绫羅錦絹成衣,曆經千年時光,仍舊鮮豔如新,再現了唐朝的流行風尚,是新疆地區文化植根中華文化沃土的重要例證。

《史話新疆》系列微視訊之三十

伏羲女娲圖

這尊造型奇特的雕塑,位于阿斯塔那古墓群景區内,是以一幅1965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墓葬的絹畫《伏羲女娲圖》為原型創作的。絹畫圖檔曾刊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試刊号首頁。

這幅《伏羲女娲圖》絹畫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據考古證明,繪于公元651年。其縱長220厘米,橫寬116.5厘米,畫面上女娲發梳高髻,兩腮塗紅,額間有花钿,右手執規;伏羲頭绾方巾,斜插長簪,左手持矩。兩人頭部上方繪日形,蛇尾相交之下繪月形,日月各有11顆大星環繞;男女形象四周,也有大小不一的圓點,或散布、或以短線相連,勾畫出星宿排列之狀,充滿神秘色彩。

從20世紀初至今,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過數十幅《伏羲女娲圖》。這些《伏羲女娲圖》主要出現在夫妻合葬的墓中,一般用木釘釘于墓頂,畫面朝下,少數畫被折疊包好,放置于死者身旁。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伏羲和女娲是人類的始祖,創造了萬物,二人通婚,繁衍人類。《伏羲女娲圖》中他們相擁交媾、手持“規”“矩”于星辰宇宙間的畫面,表達着生命延續的主題,也象征着古人對于宇宙“天圓地方”的認知觀念。

以《伏羲女娲圖》作為随葬的習俗,最早興起于漢初的中原地區,東漢時達到鼎盛。以伏羲、女娲為主題的磚畫、石刻及随葬品在全國多地均有發現,魏晉至唐時,這種喪葬習俗流行于新疆吐魯番地區。

自西漢統一西域後,高昌便是屯田重地。從公元460年到公元640年,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了以漢人為主體居民的高昌國。新疆地區各民族長期共同生産生活、互相學習借鑒,經濟文化的交流交融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大量《伏羲女娲圖》中,一些伏羲女娲圖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另外一些圖為漢人的形象。漢胡兩種風格的同時出現、并存,說明新疆地區各族人民在祖先認同上,與中原地區達到了高度一緻。

《伏羲女娲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的曆史見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