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文物!看看1500餘年前的龍門石窟蓮花藻井色彩有多豐富

科技+文物!看看1500餘年前的龍門石窟蓮花藻井色彩有多豐富

賓陽中洞蓮花藻井複原彩繪

翠綠的蓮蓬,粉紅的花瓣,十身飛天環繞,十餘種礦物質顔料,1500餘年前的工藝……近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從業人員利用多項科技手段,完成了一幅賓陽中洞蓮花藻井的複原彩繪作品,讓我們有機會拂去曆史塵埃,一睹藻井芳華。

立體感十足 再現賓陽中洞蓮花藻井華美“容顔”

跟随龍門石窟研究院資訊資料中心主任高俊蘋穿過一道道保護門進入文物庫房,記者見到了這幅長寬約3米的畫作。畫面中心翠綠的蓮蓬環繞着兩圈粉紅的蓮瓣,蓮花四周,八身頭戴發髻、身軀瘦長的伎樂飛天正折膝飛翔,作彈筝、吹笙、撫阮、擊磬等姿态,身後飄帶輕曳窈窕,畫面底部還有兩身手捧果盤的供養飛天赤腳披帛;最外層是蓮花和雲朵組合而成的裝飾紋樣,以靜示動,映射出飛天踏雲暢翔的歡快景象,畫面立體感十足,有一種“裸眼3D”的效果。

為什麼選取賓陽中洞的蓮花藻井作為複原對象?高俊蘋說,不同于龍門石窟中很多洞窟經過多代的續鑿,賓陽中洞建造工程一氣呵成,是龍門石窟中極具代表性的北魏時代漢化新窟,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藝術價值,展現了非凡的北魏皇家氣勢。然而,蓮花已“綻放”了1500餘年,它的身上留下了不少“歲月的痕迹”,今天我們置身賓陽中洞,仰望藻井已難窺它精緻的“容顔”。為了更直覺地向公衆展示其富麗堂皇、光彩奪目的本來面貌,研究人員創作了這幅作品。

科技+文物!看看1500餘年前的龍門石窟蓮花藻井色彩有多豐富

賓陽中洞蓮花藻井複原彩繪細節——蓮花

科技含量滿滿 還原北魏時代裝彩工藝

“這幅複原彩繪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還是一件‘科技産品’。”高俊蘋介紹,為了還原蓮花藻井本來的色彩,研究人員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經曆了漫長的創作過程。

去年1月,研究人員首先對賓陽中洞窟頂蓮花藻井進行了高精度三維資料采集,在其正射影像圖上勾勒輪廓繪制出線稿底圖。此外,賓陽中洞長久以來,受到了各種滲漏水、風化、微生物等病害因素影響,藻井彩繪整體剝落嚴重,肉眼觀察隻能看到紅色、黑色和少許綠色殘留,幾乎看不到其他色彩,在現場調查研究中使用便攜式顯微鏡還可以觀察到黃色、藍色、粉色、白色等。為了整體研究色彩的規律性,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熒光儀、雷射拉曼光譜儀等科技手段,對藻井不同位置的脫落顔料殘渣進行取樣并檢測分析,明确了顔料的成分。研究人員還原出賓陽中洞建造時的裝彩工藝,使用礦物質與動物膠混合而成的顔料,一層一層地進行上色。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是創作在平面宣紙上,卻有如此真實的立體效果。”高俊蘋說,嚴謹的科學程式成就了作品的“真實感”。

科技+文物!看看1500餘年前的龍門石窟蓮花藻井色彩有多豐富

賓陽中洞蓮花藻井複原彩繪細節——飛天

計劃開發文創産品 讓曆史走進千家萬戶

這件複原彩繪作品會以怎樣的方式與公衆見面?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作為龍門石窟數字保護工作的一部分,賓陽中洞蓮花藻井複原彩繪之後可能會在龍門石窟數字博物館中展出。此外,從業人員還将嘗試融合虛拟現實技術,讓遊客不僅可以在景區觀賞複原彩繪作品的絢麗多彩,還可以使用手機、電腦在網際網路上“雲觀賞”。

史家珍說,作品亮相後,引起了從業人員的熱議,為開發文創産品提供了不少好點子,“大家集思廣益開發合适的産品,讓曆史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梁笑宇 文/圖/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