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话新疆|绢衣彩绘木俑 伏羲女娲图

史话新疆|绢衣彩绘木俑 伏羲女娲图

《史话新疆》微视频系列之二十九

绢衣彩绘木俑

在火焰山山脚下,新疆吐鲁番市区以东约40公里处,有一处方圆十平方公里的古代墓葬区,为晋唐时高昌郡及高昌国时期重要的公共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对阿斯塔那古墓群206号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过程中,发现70余件隋唐时期的彩绘泥俑和木俑,包括仕女俑、舞伎俑、宦官俑、武士俑、胡人俑以及天王俑和镇墓兽等。其中,有三尊保存相对完好的舞伎俑,十分珍贵。

它们是一组罕见的身穿绢衣的彩绘木俑,出土于唐代墓葬中,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这组木俑制作工艺独特,头部和躯干分段刻制,用木条在颈下胶合,以便于组合成想要的动作形态。

木雕头部,彩绘面貌,面庞饱满圆润,眉间花钿别致;纸捻成臂膀,外着锦绢小袖短襦,彩色长裙高腰曳地,花帛披肩旋绕颈臂……三尊木俑造型精巧、衣饰华丽,或雍容大气,或清靡风华,神态多样活泼,绢衣色泽鲜艳。三尊木俑体形颀长秀美,短襦长裙搭配披肩的服饰风格,与内地别无二致,集中展现了唐代雕塑的艺术水平和审美风尚。

俑,为我国古代墓中陪葬的偶人。以俑随葬之俗,在战国末期已经十分普遍,隋唐尤为盛行。自魏晋以来,特别是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以来,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深刻影响了高昌地区社会的方方面面。

公元640年,唐朝设立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唐朝的各项制度在吐鲁番地区广泛推行,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中原文化对新疆地区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这方青石质地的墓志,碑述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与夫人麴氏生平事迹。张雄祖籍河南,世居高昌,极力主张高昌与唐交好。唐朝一统高昌后,他的儿子张怀寂、张定和先后任职为官,积极协助、参加了唐朝中央政府统一西域大业。麴氏离世后,被唐朝赐封“永安太郡君”称号,以褒扬张家两代人对国家的贡献。

张雄逝于公元633年,麴氏离世时已经是公元688年,相距半个多世纪,二人合葬,绢衣彩绘木俑即为张怀寂为母送葬时所制。

绫罗锦绢成衣,历经千年时光,仍旧鲜艳如新,再现了唐朝的流行风尚,是新疆地区文化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的重要例证。

《史话新疆》系列微视频之三十

伏羲女娲图

这尊造型奇特的雕塑,位于阿斯塔那古墓群景区内,是以一幅1965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墓葬的绢画《伏羲女娲图》为原型创作的。绢画图片曾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试刊号首页。

这幅《伏羲女娲图》绢画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据考古证实,绘于公元651年。其纵长220厘米,横宽116.5厘米,画面上女娲发梳高髻,两腮涂红,额间有花钿,右手执规;伏羲头绾方巾,斜插长簪,左手持矩。两人头部上方绘日形,蛇尾相交之下绘月形,日月各有11颗大星环绕;男女形象四周,也有大小不一的圆点,或散布、或以短线相连,勾画出星宿排列之状,充满神秘色彩。

从20世纪初至今,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过数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伏羲女娲图》主要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中,一般用木钉钉于墓顶,画面朝下,少数画被折叠包好,放置于死者身旁。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创造了万物,二人通婚,繁衍人类。《伏羲女娲图》中他们相拥交媾、手持“规”“矩”于星辰宇宙间的画面,表达着生命延续的主题,也象征着古人对于宇宙“天圆地方”的认知观念。

以《伏羲女娲图》作为随葬的习俗,最早兴起于汉初的中原地区,东汉时达到鼎盛。以伏羲、女娲为主题的砖画、石刻及随葬品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现,魏晋至唐时,这种丧葬习俗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地区。

自西汉统一西域后,高昌便是屯田重地。从公元460年到公元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新疆地区各民族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相互学习借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大量《伏羲女娲图》中,一些伏羲女娲图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另外一些图为汉人的形象。汉胡两种风格的同时出现、并存,说明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高度一致。

《伏羲女娲图》是新疆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历史见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