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現代社會對于“老實人”已經有了全新的定義,現在如果你去問一個人:“你是老實人嗎?”恐怕對方會猶豫很久,回答是也不恰當,回答不是也不恰當。

在以前“老實人”毋庸置疑是一個誇人的詞,人們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說自己是個老實人。那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

在以前,“老實人”值得是安分守己的人,站在“老實人”對面的是放蕩不羁的浪子。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是安土重遷的民族,我國的地理位置以及民族精神決定了我們應該具有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精神,在以前“老實”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安全、安定的感覺。

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老實人”有了新的解讀,“老實人”不再是褒獎,而變成了一種譏諷。

在新時代,越是正當行業、青春年少的人,越是想要顯示出一種玩世不恭的感覺,他們不願意做一個“老實人”。

而随着年齡的增長,或是社會閱曆的不斷增多,人們才會再次回到一個“老實人”的狀态,開始追求平靜的生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老實人”和安全感直接相關,老實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本本分分、善良忠厚、安分守己、為人淳樸且服從性較強。

這個描述其實不夠清晰,例如,服從性較強,其中的服從性指的是什麼,是像軍人的那樣的服從性嗎?難道軍人都是“老實人”嗎?

實際上,隻要沒有殺人放火、強取豪奪的人,我們都可以說它是安分守己,那這個世界上極大部分的人,都應該是老實人,這樣的了解是正确的嗎?

答案很明顯,随着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老實人”指的已經不再是某一種特定的人群,而是更趨向于一種抽象的概念,仔細思考,這裡面其實非常複雜。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概念叫作“社會刻闆印象(social stereotype)”,社會認知理論指出,人類在生活中會對身邊的人進行區分,這樣能夠節約個體的認知資源。

個體的認知資源并不是無限的,如果不把身邊的人進行有效地分類,就會儲存過量的資訊,最終消耗大量資源。

但是,這樣做也伴随着一個缺點,例如,在這個分類過程中,人們會忽略很多細節,通過各種比較典型的側面就把他人歸入某一類,這也就産生了“社會刻闆印象”。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老實人”給予人的唯一共性就是安全感,如果我們描述一個人是“老實人”的時候,首先,我們覺得這個人使人放心。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是,如果把場景轉化一下,當一對夫妻看着遠行的兒子,說起自己的兒子是一個“老實人”的時候,這個“老實人”的意義就産生了變化。不僅沒有了安全感,甚至透露出一絲擔憂。

同時,老實人在給人一種安全感的同時,也會給人一種向下依賴的感覺,是以,“老實人”還會給人一種不斷向他人索取的弱者的感覺。

是以,當人們提到“老實人”的時候,在不同的情景下會有不同的感覺,而這種不同的認知,就像是一個搖擺的指針一樣在,在安全感0-100之間不斷擺動。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而這時,“老實人”就被分為了明顯的兩大類,一類更夠給予安全感,一類是尋求安全感。

最後,我們将這個概念再次深化,心理學領域有着無數的分支學科,心理測量學也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智力測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正是這個學科主要的研究内容,經過心理學家們的不斷研究,已經推翻了原有的“大腦開發領域智力差異”的概念。

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距是很小的,主要差距展現在人與人不同的思維模式。

也就是說,“老實人”其實并不傻,隻是他們的思維模式内斂,為人較為固執,習慣于堅守一件事情且不善交流。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老實人”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而一旦他們所堅守的事情被打破,“老實人”所會爆發出來的能量是巨大的,這符合人類心理能量守恒定律。

看到這裡,你是否對于“老實人”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那麼,現在再次問你開頭的那個問題:“你是一個老實人嗎?”你會如何作答?

無論你如何回答,請堅信,老實人是這個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