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中華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實際上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上司者。因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被後人追封為“皇”和“帝”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
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後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後增補黃帝公孫軒轅(也稱姬軒轅)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作為“五帝”。
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以及說法,“三皇”有八種說法,“五帝”有六種說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伏羲、女娲、神農(《風俗通義》);
伏羲、祝融、神農(《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共工(《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自羲農,至黃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天皇、地皇、泰皇(《史記》)。
天皇、地皇、人皇(《民間傳說》)。
五帝
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大戴禮記》);
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颛顼、帝喾、堯(《資治通鑒外紀》)。
少昊、颛顼、帝喾、堯、舜(僞《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雖然三皇五帝的說法根據不同的史說有不同的說法,但是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以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泛指遠古時代。
燧人
燧人氏,舊石器時代燧明國人。被列為“三皇”之首,奉為“天皇”,尊稱“燧皇”。燧人氏在商丘發明鑽木取火,成為中國古代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曆史,使人類與禽獸的生活習性差別開來,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娲氏。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
伏羲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娲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蔔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曆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
神農
神農,即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号神農氏,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我們也是從神話故事中得知的,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上司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黃帝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号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于有熊,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産,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黃帝生平事迹很多,是以無論是影視或者是小說、遊戲、動漫都很喜歡用黃帝作為參考素材之一,甚至會根據黃帝生平稍作改編作為主要人物。
颛顼
颛顼作為五帝之一,黃帝之孫,姬姓。父親是黃帝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于高陽,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颛顼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号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長幼有序;改革甲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曆宗”等。
帝喾
帝喾,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于高辛,故号高辛氏。司馬遷說他是黃帝的曾孫。姬俊5歲時(前2270年)受封為辛侯,15歲(前2260年)輔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以木德為帝,号高辛氏,當年改元為帝喾元年,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後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
堯
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堯是谥号,本名祁放勳,出生在黃帝世家,是黃帝12個得姓兒子祁姓兒子(由于遷居于封地也稱徙祁、伊祁)的後裔。公元前2377年農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誕生,随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于他,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他踐帝位後,複封其兄摯于唐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以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帝位70年,90歲禅讓于舜,約公元前2259年,堯118歲時去世。
舜
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軒轅黃帝八世孫,“三皇五帝”之一。舜為東夷族群的代表。
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于制陶。得到四嶽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禅位 ,都于蒲阪,建立有虞國。即位之後,虛懷納谏,懲罰奸佞,流放四兇(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賢使能,百業興旺(臯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後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晚年聽從四嶽的安排和建議,禅位于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于蒼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為舜,又稱帝舜、虞舜、舜帝。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曆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裡程碑之一。
三皇五帝都是在遠古的曆史程序中為人類的文明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神話故事還是真實事件中,都記錄了一定的史實,作出的貢獻都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