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政協委員餘小倫:建北宋東平窯遺址公園和東平窯陶瓷文化館

南都訊 為促進文化強市,讓更多的人了解宋代惠州海絲貿易,在惠州兩會上,市政協委員餘小倫建議,建立惠州北宋東平窯遺址公園和東平窯陶瓷文化館。

市政協委員餘小倫:建北宋東平窯遺址公園和東平窯陶瓷文化館

市政協委員餘小倫

東平窯遺址見證古代惠州海絲貿易

市政協委員餘小倫是惠州市東平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市新階聯副會長、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

據其介紹,為實作海絲遺産的整體保護和持續發展,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21年11月,惠州正式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

從唐代開始,惠州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催生了以東平窯和白馬窯為代表的惠州外銷瓷器,這兩個古窯址遺存也是古代惠州海絲貿易的重要證據。海上絲綢之路又名海上陶瓷之路,這說明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平窯産的惠州陶瓷曾暢銷海外

餘小倫介紹,宋代瓷業,為瓷史巅峰。惠州北宋東平窯因實力分量,同樣居于惠州千年瓷脈首要位置,現在也是惠城區的非遺保護項目。

《惠州文物志》“第二節古代生産遺扯”,對“北宋東平窯”介紹:“窯址于1976年9月底發現……從窯址中清理采集了瓷器、窯具等各種樣式的标本650多件。東平窯屬長條斜坡階級窯,估計原長32米左右,省考古專家根據窯的規模估算,每窯一次可生産瓷器5萬件,三條窯一次可生産15萬件,如一年出10次窯,一年就可以生産150萬件。當地不可能銷完,大部分是外銷。”

這也是海絲貿易的力證。“海上絲綢之路”嶺南重要瓷器原産地宋朝惠州聚集了東江流域的造船、造币、制鹽、制瓷等手工産業,交通東至潮州及閩南,東北至梅州及闵贛。其産品主要是以外銷東南亞國家為主。

東平窯是嶺南三大民窯之一。《佛山石灣美陶的曆史淵源與發展》雲:“1974年和1975年,廣東省博物館等機關先後兩次到西沙群島進行考古調查,發現西沙海底有30多個地點堆積有大量中國古代外銷瓷……其中廣東宋代的陶瓷有佛山石灣窯、廣州西村窯和惠州東平窯,可見這些窯口的陶瓷,都是當日暢銷國外的産品。顯示出廣東北宋瓷業的飛躍式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

宋代惠州東平窯作為瓷器原産地,成為惠州引以為傲的“第一窯口”,并在嶺南陶瓷産業鍊及外貿銷售中占有重要席位。

空留遺址,無法滿足發展需要

東平窯遺址地處廣汕公路南端,位于惠城區橋東窯頭村中心小山崗上。現有“惠州東平窯”混泥土牌坊一座及文物保護機關“公告”立碑一塊。

東平窯遺址因參觀接待條件尚不具備,現隻對上級上司及文博系統内的學者專家開放。因東平窯在外影響較大,加之近年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的宣傳,陽江“南海一号”博物館對外展示所感染,不僅有大量市民乘興尋訪,許多外地慕名來訪者,到此隻能站在圍牆外久久歎惜,在牌坊前留影了事,帶着深深的遺憾而返。

目前,惠州市對東平窯陶瓷成就的展示,僅有惠州市博物館所開辟的一個展室,民間陳列展示有惠州東平窯文化園中的“惠州市古陶瓷标本陳列館”中的瓷器殘片标本。這類形式的展示,已遠遠不能滿足目前人們對東平窯的興趣和熱情,市民遊客不僅期待更多相關知識,甚至有深度體驗和系統學習意願者也不在少數,但東平窯遺址開發立項尚屬空白。

重建北宋東平窯,打造特色文化開放平台

餘小倫建議,通過建立東平窯遺址公園,并在此基礎上在橋東設立東平窯陶瓷文化陳列館和東平窯非遺工匠學院,打造特色傳統文化開放式平台,使其成為惠州市又一間文化客廳,青少年又一座知識學堂。同時,補齊短闆、發揮優勢,更加鞏固和突顯惠州作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他建議,建立東平窯遺址公園利用現有保護區範圍約三千平方米坡地即實際上的“窯渣”堆積層為基礎,擴大遺址範圍。使遺址公園在擴大面積的基礎上,能夠按照北宋惠州東平窯的内涵進行重塑。如包括制瓷作坊區、瓷坯晾曬區、龍窯燒制區、瓷器儲存包裝區與瓷器運輸碼頭區等程式進行布局建設。

建立東平窯陶瓷文化館。在橋東範圍内,設立北宋東平窯陶瓷文化館,展示出土的瓷器和窯具等标本,另有東平窯瓷器與宋代惠州居民的生活狀況,現代東平窯的作品展示,東平窯瓷器在對外貿易上所扮演的角色,東平窯陶瓷文化學術交流及研究成果等一一分類展示,以期達到文化推廣傳播作用。

建立東平窯非遺工匠學院。 東平窯幾為東江流域陶瓷文化的亮點在惠州的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不僅值得傳承借鑒,而且有益本土文旅産業的推進。

建議在東平窯遺址所在的橋東街道範圍内,建立非遺工藝傳承教育訓練,教育的中小形的工匠學院,以陶瓷制作教育,體驗、陶瓷精品展示、陶瓷學術交流即探讨惠州工匠精神以及探索惠州陶瓷文化傳播的東平窯陶瓷工藝的工匠學院。

采寫/攝影 南都記者 郭秋成 黃海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