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武則天後代,卻對李家王朝忠心不二,最終為國捐軀

他是武則天後代,卻對李家王朝忠心不二,最終為國捐軀

武元衡

武元衡,字伯蒼,洛城缑[gōu]氏(今屬河南偃師東南)人,生于大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朝著名宰相、詩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武載德是女皇武則天的堂兄弟,曾任職湖州刺史,祖父武甄曾任職考功員外郎,父親武就曾任職殿中侍禦史。

武元衡自幼聰慧,才華橫溢。建中四年(783年),二十五歲的武元衡考中進士,初任監察禦史,後改任華原縣令,唐德宗非常欣賞其才幹,提拔為比部員外郎,後曆任右司郎中、戶部侍郎、門下侍郎平章事、禦史中丞、劍南節度使等官職。

元和八年(813年),武元衡上朝時被刺客暗殺,時年僅四十五歲,留有著作《臨淮集》。

武元衡任職華原縣令的時候,精明強幹,頗有政績,得到了唐德宗的召見,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此後委以重任,多有提拔。

貞元二十年(804年),武元衡升任禦史中丞,掌管監察官吏的執法,受理彈劾舉報事宜。

武元衡經常在延英殿和皇帝一起商議國事,有一天,他離去後,唐德宗望着他的背影稱贊道:這是真宰相的器量啊!

武元衡堅持原則,正直而有操守,唐德宗對他禮遇有加,極為信任。

元和二年(807年),浙江節度使、宗室李锜[qí]請求入朝觐見,不久又稱病,故意拖延入朝的日期。

剛上任的唐憲宗征求宰相鄭絪[yīn]的意見,鄭絪認為可以準許李锜的請求,武元衡卻堅決不同意,說:“李锜自己要求觐見,不久又稱病說來不了,如果朝廷同意,等于說李锜是否入朝,他自己說了算。

陛下剛剛即位,天下人都在支愣着耳朵聽着,睜大眼睛看着,倘若有奸臣趁機胡作非為,朝廷威嚴何在?诏令還管用嗎?”

唐憲宗認為武元衡的谏言很有道理,于是下诏敦促李锜盡快入朝,李锜的詭計被識破,隻好撕破臉公然反叛。

李锜後來失敗,與其子同時被處以腰斬酷刑。

他是武則天後代,卻對李家王朝忠心不二,最終為國捐軀

唐憲宗李純劇照

元和二年(807年)十二月,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高崇文任期已滿,改任邠州刺史,他離任的時候,仰仗自己平定蜀地有功,把軍事辎重、府庫金銀布帛,以及歌姬舞女、能工巧匠全部帶到了邠州。

朝廷以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任職劍南西川節度使,高崇文把蜀地洗劫一空,武元衡就在這片形同廢墟的地方從零做起,他安撫百姓,嚴格執法,倡導節儉,三年後,百姓逐漸富裕起來,境内蠻夷渴望歸屬朝廷。

武元衡性格穩重,不喜歡人際交往,但是他幕府中的僚屬多為正直有才幹的人。

元和八年(813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宰相李吉甫、李绛意見不合,常常在皇帝面前争執不休,武元衡從不依附于他們的任何一方,堅持正義和公理,唐憲宗稱贊他是品德高尚的君子。

李吉甫去世後,唐憲宗任命武元衡接替他處理政務。

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公然違抗朝廷的诏命,成德節度留後王承宗上書請求赦免吳元濟,态度極為傲慢無禮。

武元衡呵斥使者,并将其趕走,王承宗大為惱火,對武元衡懷恨在心。

王承宗多次上書诋毀、誣陷武元衡,卻沒有得逞。

元和十年(815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發動叛亂,唐憲宗诏命武元衡統領兵馬前往蔡州平定叛亂。

這引發勾結吳元濟的勢力——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人的畏懼。

王承宗、李師道決定刺殺主戰派的大臣,進而挽救蔡州。

李師道認為,皇帝之是以決意征讨蔡州,在于武元衡等主戰派大臣的鼎力支援,除掉武元衡,則其他宰相就沒人敢支援讨伐蔡州了,會勸說皇帝罷兵。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清晨,天還沒亮之際,武元衡趕赴大明宮上朝,剛剛來到靖安坊東門,燈籠被暗箭射滅,刺客趁機将武元衡刺殺,同時,副宰相裴度也遇刺受傷。

巡邏的官吏大喊“宰相遇刺了!”一路傳到朝堂,百官大為驚懼,當時還不知是哪一位宰相,等到武元衡騎乘的馬獨自跑回,人們才知道他遇害了。

他是武則天後代,卻對李家王朝忠心不二,最終為國捐軀

唐憲宗震驚之餘,傷痛不已,兩頓飯都沒有吃,召集大臣朝議,為武元衡上谥号為“忠愍”,追贈司徒。

武元衡也許預感到了自己躲不過去的劫難,他遇刺的前夜,留下絕命詩《夏夜作》:“夜久喧暫息,池台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想不到天還沒亮,武元衡竟一語成谶。

當年十一月,在宰相裴度極力主張之下,朝廷決定征讨叛軍,裴度派遣大将李愬雪夜突襲,活捉了吳元濟,平定了蔡州之亂,王承宗被迫獻地謝罪獲赦免,李師道被部下刺殺,裴度對叛賊大小頭目進行了嚴懲,算是告慰了武元衡的在天之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