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高估一人的能力,低估一人的忠誠

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高估一人的能力,低估一人的忠誠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多智近乎妖”的形象,能借東風能借箭,能觀天象能觀人。其實我們知道,作者将蜀漢集團擺在了一個正統的位置上,諸葛亮恰好适應了“忠臣”這個角色,是以被美化一些很正常。真實的諸葛亮并不是完人,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曾經拿出了《隆中對》,将天下大勢分析得頭頭是道,這是諸葛亮在觀天下方面的最高成就;而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都是看錯了人,而且這兩人都深刻地影響了蜀漢的命運,也造就了諸葛亮身上的兩大争議點。

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高估一人的能力,低估一人的忠誠

被諸葛亮高估了能力的人,誰都知道是馬谡。不過諸葛亮對待馬谡的态度始終有一些疑點,首先是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前,曾經專門叮囑過諸葛亮,馬谡“言語浮誇、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什麼諸葛亮沒有聽從呢?

筆者認為,諸葛亮在隆中時曾經以管仲、樂毅自比,跟了劉備以後,諸葛亮也把自己擺到了一個出謀劃策、掌管大局的位置上,處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必須要有極度的自信,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諸葛亮的識人自信放在馬谡身上,就讓他吃了大虧。

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高估一人的能力,低估一人的忠誠

其次,之前諸葛亮率軍讨伐雍闿,馬谡确實給過“以心理戰為上”的好建議,幫助諸葛亮平定了南方,可馬谡除了會提建議,并沒有親自帶兵上過戰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祁山北伐,棉結街亭這個戰略要地,諸葛亮為什麼違背衆人的意見,堅持讓馬谡帶兵做先鋒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諸葛亮在給馬谡機會,讓他立功。身處諸葛亮的位置,光有忠心和能力也是不夠的,諸葛亮也需要培植一定的勢力。在《三國演義》中,是馬谡主動請纓諸葛亮才派了他;而在曆史上,諸葛亮是自己考慮後派了馬谡的,結果導緻街亭失利,北伐功敗垂成。

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高估一人的能力,低估一人的忠誠

而被諸葛亮低估了忠誠度的人,就是名将魏延。魏延雖然沒有跻身“五虎将”,但他的實力是不容質疑的。巧合的是,魏延的情況與馬谡完全相反,因為劉備生前欣賞重用魏延,到了諸葛亮時期,魏延的地位就變得有些微妙起來。

諸葛亮生平兩次看走眼:高估一人的能力,低估一人的忠誠

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後,誰都以為他會讓張飛做漢中太守,劉備卻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可見劉備是很信任倚重魏延的。魏延腦後沒什麼反骨,但他“性情極惡”,不擅長跟人打交道,諸葛亮曾經拒絕過他的“子午谷奇謀”,長史楊儀跟他勢同水火。

不知為何,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似乎對魏延有幾分疑心,宣布遺命把魏延排除在外,使得後來楊儀抓住機會,以“謀反”之名鏟除了魏延,這一切難道諸葛亮料不到?魏延之死對蜀漢無疑是一大損失,此後“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