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當談到蘇聯,我們會想起什麼呢?作為曾經的社會主義超級大國,它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國家,1981年蘇聯大閱兵和我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帶着這一系列的疑問來了解這一段曆史。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共和國社會主義聯盟,1922年由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15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的原則聯合組成,社會制度和我國一樣,是社會主義制度,經濟制度實行計劃經濟,這種經濟制度曾經在我國五六十年代實行過,蘇聯國土面積橫跨歐亞兩大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及中部。東西最遠距離達10,000多公裡,南北約5,000公裡。面積2,240.22萬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們所熟知的是自從1922年蘇聯成立,經過1939年至1945長達五年的衛國戰争,以蘇聯勝利的結果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的戰事,為第二次反法西斯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到1991年蘇聯解體,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進入冷戰的對峙局面,這場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以1991年蘇聯的解體宣告結束,對于這個超級大國的解體直到今天人們提到都會感到令人唏噓,對于這個超級大國曾經在世界舞台上發揮的影響力直到今天人們提起都記憶猶新,曾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人們耳熟能詳,例如美蘇争霸,華約,古巴飛彈危機等。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是在1939年11月30日,蘇聯以種種理由主動發動了對芬蘭的侵略戰争,因為蘇聯和芬蘭的邊境線太靠近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列甯格勒,蘇聯單方面認為這種地緣位置深深地對蘇聯構成了威脅,便以種種借口發動了對芬蘭的侵略戰争,1940年3月12日以蘇聯付出巨大代價的結果慘勝,此次戰争使蘇聯在國際社會上聲譽受到極大損害,更是使蘇聯被國際聯盟除名。經曆了此次慘勝,蘇聯本來打算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1941年6月22日,以希特勒為元首的德國撕毀了和蘇聯之前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且以一份事先拟定好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聯合德國的仆從國集結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以及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以軍分三路的形式展開了對蘇聯的進攻,并且打算以閃擊戰的方式快速結束戰鬥,由于蘇聯上司人斯大林對得到的海量情報沒有得出及時的判斷,是以導緻在戰争的一開始蘇聯紅軍節節敗退,先後丢掉了列甯格勒和基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在保衛戰争開始的第一周,德軍依靠突然進攻以及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便将戰線在蘇聯國土上推進五十至六十公裡,而蘇聯國防委員會由于不了解前線戰況,沒有發出正确的作戰指令,使蘇聯在前線的戰況急劇惡化。再加上對敵人主攻方面判斷失誤以及沒有在戰争開始前做出準備,緻使蘇聯在戰争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的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争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聯紅軍被俘。在前期以蘇聯的慘敗告終。直到10月進入秋冬時節,德軍由于戰線拉得過長,後勤補給等得不到及時補充,而蘇聯的秋冬季節是相當寒冷的,這對于在蘇聯本土上作戰的士兵是及其有利的。11月7日斯大林在紅場舉行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閱兵式以後,部隊直接由紅場開赴前線進行保衛莫斯科的戰争。在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和憑借有力的條件下,蘇聯扭轉了戰場頹勢,于1941年12月轉入第一個戰略反攻階段。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1941年12月至1943年11月經過近兩年的雙方反反複複的争奪,蘇聯最終進入戰略大反攻階段,加上英法等國的援助,取得戰場主動地位。從1944年開始,蘇聯通過發動十次戰略性進攻作戰,收複了原先丢掉的全部國土,開始将戰線推移到國外。通過1945年春天發動的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裡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大量的德軍有生力量,最終在1945年5月2日蘇聯軍隊在德國柏林打敗了德國,德國在5月8日向蘇聯為首的英國法國等國遞交了投降書,宣告這場長達五年之久的保衛戰争獲得勝利,結束了反法西斯戰争在歐洲戰場的戰事,這也為蘇聯日後成為超級大國奠定了基礎。通過保衛戰争,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更多的話語權,由原先的一個處于環境劣勢的普通強國成長為了世界上第二的超級大國,要知道二戰前的蘇聯因為和西方國家意識形态不同以及蘇芬戰争被西方國家普遍排斥,雖然軍事實力強但是沒有國際地位,通過保衛戰争,蘇聯不僅擁有了領先的國際地位,更是将領土向西推進了三百多公裡,鑄造了一支人數龐大,戰力彪悍的軍隊,這支部隊不僅戰力彪悍,更是配以數以萬計的飛機和坦克,成為西方陣營的夢魇。通過一系列國際會議,蘇聯又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羊。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戰場上取得戰績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蘇聯的快速發展嚴重的損害了美國的利益。經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失去了全球霸主地位,美國作為後起之秀本來是想要替補英法的地位的,沒想到蘇聯的迅速崛起對美國構成了威脅,美國認為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第一強國,其意識形态不僅和西方不同,更是在戰略目标和地緣政治方面完全處于對立的方面。于是這兩位在二戰中攜手抗敵的盟友從各自不同的國家利益出發變成了敵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的崛起以及意識形态的擴張形成了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并且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集團。看到美國拉幫結派,蘇聯也不甘落後,于是在1955年成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華約軍事聯盟。華約的成立标志着美蘇冷戰的正式形成。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從美蘇冷戰開始至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結束的這段時間裡,蘇聯在1981年舉行的一場規模浩大軍事演習讓西方國家膽戰心驚,如坐針氈,這是怎麼回事呢?自從1922年蘇聯成立,斯大林上台,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在其執政的21年裡,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将經濟重心放在以軍事為主的重工業方面,這種政策使蘇聯成為了和美國一個等級的軍事強國。雖然在斯大林去世以後繼任的赫魯曉夫以及馬林科夫等上司人曾經将經濟中心從重工業轉移到科技以及農業方面,但是博列日涅夫上任以後又将經濟中心轉移到和斯大林時期一樣的重工業上面,展開了和美國的軍備競賽。1980年蘇聯軍事實力達到巅峰,并且在美蘇冷戰中逐漸占據上風,随着蘇聯軍事實力的增強,蘇聯上司人意識到可以通過警告以及威懾的手段将西方以及美國為首北約組織震懾。同時期,裡根當選為美國新任上司人,他上台後發表演講說要給蘇聯一點顔色看看,當裡根的這一發言被勃列日涅夫知道以後,他意識到是時候給美國亮亮肌肉了,看看誰才是真正的老大。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1981年9月14日,蘇聯集結50萬軍隊舉行了一場空前規模,近乎實戰的演習,在這場演習中蘇聯除了沒有邀請美國外,邀請了北約各個成員國的軍事觀察員觀摩。在這一場演習中當蘇聯軍隊演習開始以後,其裝備,氣勢,以及采取的戰略戰術都令北約的成員國傻眼了,為什麼?因為演習就是以北約為攻擊的假想敵展開的,此時觀摩團成員才意識到這就是殺雞儆猴,最重要的是這場演習蘇軍所展現出的戰鬥力如同鋼鐵洪流一般,無可匹敵,如果這是一場實戰,北約各成員國毫無還手之力,即使有美國的支援,但是美國和大多數成員國之間隔着大西洋,如果戰争一旦發生,蘇聯這邊和北約成員國已經打完仗在打掃戰場時,美國的艦隊才姗姗來遲了。緻使演習開始以後北約各成員國紛紛進入一級戰備狀态,生怕蘇聯的演習變成實戰。這次軍事演習使對蘇聯又不軌意圖的國家完全掐滅,極大地震懾了北約組織。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就在蘇聯舉行軍事演習的同一時期,我國在華北也會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我國在開始演習以後外界猜測聲音紛紛,認為我國此次演習主要是針對蘇聯的,因為在這一時期我國和蘇聯關系緊張,一度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态。但事實是我國舉行此次軍事演習的目的并不是針對任何國家,隻是因為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雖然參加了抗美援朝以及對越反擊戰,但都是小規模的戰争,強軍的目的就在于打勝仗,久處和平年代,部隊如果不通過某種方式得到曆練,平時的訓練就會脫離實際,在這一背景下,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才組織了這次華北大演習,隻不過時間湊巧趕在了一起,是以才引起外界的種種猜測。1991年在曾經在世界舞台上不可一世的蘇聯宣告解體,美蘇冷戰宣告結束,而我國則通過改革開放的政策一步步走向輝煌。

1981年,蘇聯50萬大軍閱兵震撼世界,同期中國10萬大軍集結華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