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熱播中的《大明風華》裡面有一個配角人物,黑衣和尚姚廣孝,他大概是整個劇中唯一敢對着皇帝朱棣發脾氣的人物,敢當着朱棣的面指責他,但朱棣卻對他的冒犯從來不予追究。姚廣孝何許人?他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的第一功臣,和朱棣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根據《明史》的記載,姚廣孝是鼓動朱棣發動叛亂争奪皇位的第二責任人,第一責任人當然是朱棣自己,他自己如果沒有造反的心,誰來也沒用。''靖難之役''發起後,姚廣孝受命幫助世子朱高熾防守朱棣的老巢北平:''每出師,命侍世子居守,嚴固備禦,撫綏兵民,與贊謀策''。

姚廣孝出色的幫助朱高熾完成了防守北平的任務,曾在朝廷五十萬大軍的圍攻下力保北平不失,并頑強地守到朱棣帶兵回來反攻:''内外合擊,斬首無算''。并且姚廣孝還在朱棣已經無法支撐長期戰争的情況下說服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正是有了姚廣孝提出的這一關鍵決策,朱棣才能擺脫長期戰争的麻煩,一鼓作氣殺奔南京奪得天下。再加上姚廣孝在朱棣稱帝後,堅持不接受朱棣給予他的爵位,始終以一名僧人的名義和朱棣打交道,是以朱棣非常尊重他,能容忍姚廣孝對自己善意的冒犯。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姚廣孝因為''靖難之役''中的功勳,加上永樂年間身處朝堂之外,能以超凡的态度幫助朱棣培養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兩位接班人,是以在從永樂到宣德三朝都十分受三代皇帝的尊敬,即使他于永樂十六年去世,明仁宗和明宣宗依舊在登基後給予他相應的追贈和祭奠。

不過,在從朱棣開始的三代皇帝那裡得到應有的一切的姚廣孝在明朝中期開始,卻在文官士大夫和民間的名聲相當差,嘉靖朝的名臣王世貞就公開批評姚廣孝''于釋則臣道靡也,于臣則釋道累也。彼王賓者隐人亡論焉,蓋愧其姊矣'',乾隆皇帝在四庫全書中也把他寫成是''大奸大惡''之人。

有文官士大夫這一掌握着輿論權的群體集體鼓吹姚廣孝是奸的,姚廣孝想在老百姓心目中變成好人都不行了,包括皇室都是預設,明朝後來的皇帝也都是朱棣的後裔,都是''靖難之役''的受益人,可為何後來明朝的官方态度會貶斥姚廣孝?大概從兩個方面可以得出原因。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第一: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說穿了是造反,姚廣孝這一主要參與者要幫助背鍋

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子建文帝手上奪得,而建文帝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無論是什麼理由,朱棣都是在謀逆,是以文官士大夫集團是極其鄙視這種行為的,動不動就武力奪位?這大明朝還怎麼治理?是以朱棣雖然當皇帝後也立了不少功績,可依舊是文官士大夫譴責的對象。

但朱棣是皇帝,總要給些面子,不能公開批評朱棣,于是把''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拉出來诋毀和批評,以此來表達對篡位者的不滿。而皇室雖然是朱棣的後裔,但在江山穩定之後,也不贊同藩王造反,還必須嚴密防止,是以也就預設士大夫集團貶低姚廣孝。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第二:姚廣孝的思想和明朝時官方的主導思想背道而馳,文官士大夫集團必須要貶低他

姚廣孝是和尚,是以遵從和推廣的是佛道,還曾編纂了一本為佛道正名的書《道餘錄》,并且到處傳抄推廣,其實,佛道在古代是很有市場的,也能和儒道并存,正常情況下,兩者一般也不會起沖突,但姚廣孝所編纂的《道餘錄》裡面卻有大量駁斥程(程颢、程頤)朱(朱熹)理學的内容。

程朱理學在明朝可是文官士大夫賴以教化天下的主導思想,朝廷的科考内容也是以程朱理學為主,或許有部分開明人士對《道餘錄》持肯定态度,但在整個大環境下,《道餘錄》還是被視為異端,同樣,編纂出此書的姚廣孝自然會被文官士大夫集團排斥和貶斥。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是以,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對異端思想傳播的抵制,姚廣孝在在明宣宗朱瞻基之後,逐漸從正面人物變成了反面人物。朱棣曾追贈姚廣孝為''推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谥号''恭靖'',并親制神道碑志其功,把他看成是特級功勳之臣。

大明風華: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聲級差,是什麼原因?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繼續加贈姚廣孝少師,命''配享''成祖''廟廷'',但到嘉靖朝時卻把姚廣孝的牌位從朱棣的太廟中請了出去,文官士大夫集團還拍手稱快,一直延續到清朝,姚廣孝都沒能有個好名聲,也許隻有在思想更開放的現代,姚廣孝的曆史功績才能真正得到認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