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热播中的《大明风华》里面有一个配角人物,黑衣和尚姚广孝,他大概是整个剧中唯一敢对着皇帝朱棣发脾气的人物,敢当着朱棣的面指责他,但朱棣却对他的冒犯从来不予追究。姚广孝何许人?他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的第一功臣,和朱棣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根据《明史》的记载,姚广孝是鼓动朱棣发动叛乱争夺皇位的第二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当然是朱棣自己,他自己如果没有造反的心,谁来也没用。''靖难之役''发起后,姚广孝受命帮助世子朱高炽防守朱棣的老巢北平:''每出师,命侍世子居守,严固备御,抚绥兵民,与赞谋策''。

姚广孝出色的帮助朱高炽完成了防守北平的任务,曾在朝廷五十万大军的围攻下力保北平不失,并顽强地守到朱棣带兵回来反攻:''内外合击,斩首无算''。并且姚广孝还在朱棣已经无法支撑长期战争的情况下说服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正是有了姚广孝提出的这一关键决策,朱棣才能摆脱长期战争的麻烦,一鼓作气杀奔南京夺得天下。再加上姚广孝在朱棣称帝后,坚持不接受朱棣给予他的爵位,始终以一名僧人的名义和朱棣打交道,所以朱棣非常尊重他,能容忍姚广孝对自己善意的冒犯。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姚广孝因为''靖难之役''中的功勋,加上永乐年间身处朝堂之外,能以超凡的态度帮助朱棣培养皇太子朱高炽和皇太孙朱瞻基两位接班人,所以在从永乐到宣德三朝都十分受三代皇帝的尊敬,即使他于永乐十六年去世,明仁宗和明宣宗依旧在登基后给予他相应的追赠和祭奠。

不过,在从朱棣开始的三代皇帝那里得到应有的一切的姚广孝在明朝中期开始,却在文官士大夫和民间的名声相当差,嘉靖朝的名臣王世贞就公开批评姚广孝''于释则臣道靡也,于臣则释道累也。彼王宾者隐人亡论焉,盖愧其姊矣'',乾隆皇帝在四库全书中也把他写成是''大奸大恶''之人。

有文官士大夫这一掌握着舆论权的群体集体鼓吹姚广孝是奸的,姚广孝想在老百姓心目中变成好人都不行了,包括皇室都是默认,明朝后来的皇帝也都是朱棣的后裔,都是''靖难之役''的受益人,可为何后来明朝的官方态度会贬斥姚广孝?大概从两个方面可以得出原因。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第一: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说穿了是造反,姚广孝这一主要参与者要帮助背锅

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手上夺得,而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无论是什么理由,朱棣都是在谋逆,所以文官士大夫集团是极其鄙视这种行为的,动不动就武力夺位?这大明朝还怎么治理?所以朱棣虽然当皇帝后也立了不少功绩,可依旧是文官士大夫谴责的对象。

但朱棣是皇帝,总要给些面子,不能公开批评朱棣,于是把''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拉出来诋毁和批评,以此来表达对篡位者的不满。而皇室虽然是朱棣的后裔,但在江山稳定之后,也不赞同藩王造反,还必须严密防止,所以也就默认士大夫集团贬低姚广孝。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第二:姚广孝的思想和明朝时官方的主导思想背道而驰,文官士大夫集团必须要贬低他

姚广孝是和尚,所以遵从和推广的是佛道,还曾编纂了一本为佛道正名的书《道余录》,并且到处传抄推广,其实,佛道在古代是很有市场的,也能和儒道并存,正常情况下,两者一般也不会起冲突,但姚广孝所编纂的《道余录》里面却有大量驳斥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的内容。

程朱理学在明朝可是文官士大夫赖以教化天下的主导思想,朝廷的科考内容也是以程朱理学为主,或许有部分开明人士对《道余录》持肯定态度,但在整个大环境下,《道余录》还是被视为异端,同样,编纂出此书的姚广孝自然会被文官士大夫集团排斥和贬斥。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所以,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对异端思想传播的抵制,姚广孝在在明宣宗朱瞻基之后,逐渐从正面人物变成了反面人物。朱棣曾追赠姚广孝为''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并亲制神道碑志其功,把他看成是特级功勋之臣。

大明风华:黑衣和尚姚广孝在明朝中晚期的名声级差,是什么原因?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继续加赠姚广孝少师,命''配享''成祖''庙廷'',但到嘉靖朝时却把姚广孝的牌位从朱棣的太庙中请了出去,文官士大夫集团还拍手称快,一直延续到清朝,姚广孝都没能有个好名声,也许只有在思想更开放的现代,姚广孝的历史功绩才能真正得到认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