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王朝随着義軍領袖李自成攻陷首都北京而宣告滅亡。

緊接着,北方由滿族人為主體的清政權南下入關,将李自成從北京趕出,自己建立了新的中原王朝,并逐漸統一了全國,這便是大清王朝。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明朝的滅亡,是内憂外患,人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導緻的。

作為末代皇帝的崇祯帝被認為是一個“有道無福”的君主,他勵精圖治,但在位期間全國各地發生了大規模的旱澇災害。明朝的滅亡正因毀滅性的災害,難以根治的腐敗吏治,農民起義軍紛紛興起,再加上在北方的後金也宣揚着''七大恨''南下侵略。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是自己亡了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的叛徒到清朝後,個個勇猛無敵。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說到清政權中的明朝叛将,那可謂是數不勝數。而他們之是以背叛祖國投奔敵營,則并非都是自己沒有骨氣。舉例來說,孔有德因毛文龍無辜被殺而寒心,祖大壽因袁崇煥蒙冤下獄而氣憤,尚可喜則是被沈世魁暗中圖謀誣陷加害。

總之,許多投靠了清朝的明将多少有着自己的一些苦衷,甚至可以說是明朝自作自受将大将們逼走的。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些降将們有着怎樣的勇猛表現。

明朝末年時,遼東有一位沒什麼文化,卻很有作戰能力的大将,名叫毛文龍。

崇祯二年(1629)時,袁崇煥來到毛文龍的駐地。因為毛文龍對他不甚恭敬便心中憤懑,再加上毛總是不聽其号令,便尋機将其殺死。毛文龍一死,他的兩個舊部耿仲明、孔有德感到了寒心。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毛文龍去世兩年後,孔有德發動''吳橋兵變'',随即率軍攻打登州,而耿仲明則在登州當内應,二人的軍隊很快便小有規模。久而久之,随着明軍将領黃龍的大舉征讨,他們在求撫無果的情況下隻好叛逃了後金。投敵後,孔有德受封恭順王、耿仲明受封懷順王,且分别被編入漢軍正紅旗,正黃旗。這之後,孔、耿二人便跟随清軍四處征讨,一直到剿滅起義軍、南明的殘餘勢力。

最終,孔有德被封為定南王,又因為被南明大将李定國圍困自殺而被追谥為''武壯'',至于耿仲明,則是進位靖南王,成為了日後清朝在南方的三大藩王之一。

除了孔有德、耿仲明外,皇太極還曾封另一個降将為智順王,三人并稱為''三順王'',此人便是尚可喜。

尚可喜家中世代務農,他則于天啟年間參加了明軍水師,并成為了毛文龍部下。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和孔、耿二人不同,尚可喜的父親尚學禮死于後金人之手。而黃龍讨伐自立的孔耿時,尚可喜是作為其愛将,負責平叛的。孔、耿在投靠後金後,想起當年黃龍不願意接納自己歸順的請求,便引軍攻打。在後金鐵騎的沖擊下,黃龍兵敗自盡,而尚可喜府中包括家眷,侍婢的數百人也在城破後投水而死。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駐紮在廣鹿島的尚可喜得知了戰情,但此時接替黃龍成為總兵的是和自己有仇的沈世魁。沈世魁為了報複當年的仇怨,便想要陷害尚可喜。得知消息後,為求自保,尚可喜便暗中聯系并投奔了後金。尚可喜與上文所提到的耿、孔随軍一同入關,勢如破竹地攻占了大片土地,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被封平南王,成了廣東一帶的封疆大吏。

叛清武将中,最勇猛和最無奈的或許便是祖大壽了。他出身武将世家,世代在遼東抵禦外敵,他自己則是長大後憑借出色的武勇和傑出的表現官至遼東前鋒總兵,挂征遼前鋒将軍印。袁崇煥蒙冤入獄後,祖大壽一怒之下不顧北京被皇太極圍困的危險傳回遼東。直到袁崇煥寫信召回,他才同意解北京之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壽在被後金包圍而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連拒皇太極多次招降。但最終還是因明軍救援不力被迫假降,很快尋機在錦州繼續抗清。錦州被圍困一年後,明軍仍然沒對祖大壽進行有效的救援,他無奈之下隻好第二次投降。

這一次,他被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随同清軍攻入了北京。

為何說明朝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自己?

最後,還有洪承疇。他本是文官出身,在崇祯年間的農民起義中展現出了出衆的軍事才能,是以投筆從戎,一直官至薊遼總督。他和祖大壽的情況類似,都是在被圍困多日後得不到救援而投降的。投降後,他提出''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漢人的傷亡。順治年間,洪承疇一直代替清廷前往各地安撫和治理軍務,立下汗馬功勞。

總之,這些人才要是能被明朝發揮出最大的能力,或許明朝不會如此快便走向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