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商丘】詩詞中的商丘(十一)之夏竦《乞修南京大内狀》

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六十九

詩詞中的商丘(十一)

閱讀提示

隋唐兩朝,開放而繁盛,文學在這一時期自然進入了快速上升期。但在這個時期,文學中的“商丘”卻是另一番凄涼的景象,隻有在哀傷之時才會被人記起。這和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隋唐故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進入文弱的兩宋,商丘再次得到曆史的偏愛,煥發了新的青春。南北兩宋的開國皇帝都與商丘有着不解之緣。宋太祖趙匡胤曾為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宋城縣,今睢陽區)。即位後“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宋高宗趙構即位于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南宋始于此。時至今日,商丘仍有許多關于趙匡胤、趙構的傳說和故事。

主講人

劉萬華,河南商城人,商丘師範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睢陽五老圖》

五人四百有餘歲,俱稱分曹與挂冠。

天地至仁難補報,林泉幽緻許盤桓。

花朝月夕随時樂,雪鬓霜髯滿座寒。

若也睢陽為故事,何妨列向畫圖看。

解析:詩文選自《兩宋名賢小集》卷69,作者杜衍(978年—1057年),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士。慶曆四年(1044年)拜相,與晏殊、範仲淹等主持新政。慶曆七年(1047年)告老辭職,诏許以太子少師緻仕,寓居南京應天府(今商丘)10年,日與同好吟詩練書。皇佑中加封祁國公,年80歲而卒,谥正獻,葬于宋城天巡鄉仁孝原。天巡鄉仁孝原的具體位置已難以說清,《宋州從政錄》記載:“杜衍墓在商丘縣仁孝原。”《大清一統志》記載:“杜衍墓在商丘縣東南仁孝原。歐陽修銘。”其生平事迹見歐陽修《居士集》卷31《太子太師緻仕杜祁公衍墓志銘》。

唐朝時,白居易、胡杲等9人年老退居洛陽,人稱“會昌九老”。宋慶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師緻仕,退居南京,與杜衍、王渙、畢世長、馮平、朱貫等耆舊優遊林下,詩酒唱和,時杜衍80歲,王渙90歲,畢世昌94歲,馮平87歲,朱貫88歲,于是人們便效仿“九老會”而稱他們為“五老會”,且繪為圖畫,以紀其勝,遂有《睢陽五老圖》。

《睢陽五老圖》作者姓名今已無可考,據錢明逸作于1056年中秋的《五老圖詩序》“宋人形于繪事”,此“宋”指地點而非時代,作者當是宋城(今商丘)人或宋城人請來的繪畫高手。

畫圖時,五老俱在世,且均有賦詩。王渙詩雲:“分曹歸政養耆年,李下何由更整冠。賢相賦詩同笑傲,聖君優诏許盤桓。龐眉老叟俱稱壽,淩雪喬松豈畏寒。屈指五人齊五福,鄉人須作二疏看。”畢世長詩曰:“菲才最忝竊高年,分務由來近挂冠。敢造巨賢論軌躅,幸依都府得盤桓。篇章奉和慚風雅,眷待優隆荷歲寒。傥許衰顔參盛列,願憑繪事永傳看。”朱貫詩:“各還朝政遇堯年,鶴發俱宜頂道冠。乍到林泉能放曠,全抛簪绂尚盤桓。君恩至重如天覆,相座時親畏地寒。九老且無元老貴,莫将西洛一般看。”馮平詩:“诏恩分務許幽閑,肯借留都獬豸冠。名宦倘來空擾攘,丘園歸去好盤桓。醉遊春圃煙霞暖,吟聽秋潭水石寒。退傅況兼為隐伴,紅塵那複舉頭看。”

到至和丙申(1056年)中秋日,錢明逸為此圖詩撰序,時杜衍(衍卒于嘉佑二年二月初五,即1057年)尚在世,可能會見到甚至閱訂此序,序中所言應當比較真實可靠。嗣後曆經宋元明清,代有名人和詩或題跋其後,計有宋代的晏殊、文彥博、韓琦、富弼、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範純仁、蘇轼、蘇轍、黃庭堅、範成大、楊萬裡、邵雍、程颢、程頤、張載、洪邁、張商英、胡瑷、蘇頌、呂祖謙等,元代的趙孟頫、虞集、張翥、柳貫、段天佑、程钜夫、姚燧、曹元用、馬祖常、王沂、朱德潤等,明代的吳寬、高遜志、都穆、丘浚等,清代的錢謙益、歸莊、沈學淵、張雲章、左宗棠等。

《睢陽五老圖》五人肖像及題跋分藏多處,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藏王渙、馮平像,耶魯大學美術館藏有朱貫、杜衍像,而畢世長像及卷後錢明選等人跋文則藏于大都會美術博物館。國内的上海博物館亦藏有部分題跋及明代摹刻五老像,黃山書社2008年曾影印出版。

《乞修南京大内狀》

解析:作品選自《文莊集》卷16,作者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北宋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縣)人。明道二年(1033年),太後崩,罷為禮部尚書,複知襄州、颍州、青州,以刑部尚書徙應天(治所南京,今商丘)。夏竦天資聰敏,學問博贍,能文章詩詞,為文典雅藻麗,尤以骈俪之作最為著名。久掌制诰,朝廷典冊多出其手,四六文,堪稱“精絕”。深通古文字學,有《文莊集》36卷、《古文四聲韻》5卷等,收入《四庫全書》。

明道二年(1033年),章獻太後崩,宋仁宗得以親政,盡黜兩府大臣,夏竦亦在列。四月,宋竦以禮部尚書,知襄州。未行而改知颍州。“從此,夏竦多在外任,開始了其颠沛流離的仕途生涯。”七月,徙知青州,兼東京災傷州軍體量安撫使。景祐元年(1034年),罷京東安撫使,因赈濟有功,加刑部尚書,仍知青州。不久,徙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至寶元元年(1038年)三月,以戶部尚書召回領三司使。《乞修南京大内狀》便作于知應天府期間。

歸德,為宋太祖趙匡胤龍興之地,在北宋時期政治地位頗重。景德四年(1007年),升歸德軍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一日,應天府再升為南京,作為四京之一的陪都,城中修行宮,正殿即以“歸德”為名。《商丘縣志》卷三:“歸德殿,在舊城内,宋南都行宮之正殿也。”至夏竦知應天府時,内城宮殿多損毀,“歸德”殿已蕩然無存,隻留下“頹垣茂草”,感于此而上此《狀》,以争取修複資金。在任南京留守期間,夏竦行事繁苛。據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曾載:“夏英公為南京留守,杖人好潛加其數。提點刑獄馬洵美,武人也,劾奏之曰:‘夏竦大臣,朝廷寄任非輕,罪有難恕者,明施重刑可也,何必欺罔小人、潛加杖數乎?’诏取戒勵。當時文臣皆為英公恥之。”另外,其《文莊集》中,作于南京留守期間的文章還有《南京到任謝上表》《南京謝減降勅表》《南京到任謝二府啟》等。雖然夏竦在歸德為官時間不長,但對歸德文化遺産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研究宋代歸德城的一篇重要文獻。

夏竦另有《送修撰楊學士留守南京》(《文莊集》卷34)一詩。“畫船椎鼓忽東浮,留幕賓從候舳舻。宮裡銅魚勘門鑰,府中銀兔合軍符。鳴驺苑路人千騎,送客河橋酒百壺。莫為文章還自苦,鹜池龍岫且遊娛。”夏竦的詩詞多為奉和應制、酬唱應答之作,内容較貧乏,風格亦以富麗為主,花團景簇,眩人眼目。此詩即是作者送别友人楊學士赴任南京(今商丘)留守的,時作者在首都東京汴梁(今開封),故有“東浮”之說。詩作鋪寫了送别場面的盛大,和友人此任的重要性。同時,安慰友人且行且珍惜,不要得失自擾,東遊漢梁故地,安撫心靈。

來源:京九晚報

文/記者 賈若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