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六十九
诗词中的商丘(十一)
阅读提示
隋唐两朝,开放而繁盛,文学在这一时期自然进入了快速上升期。但在这个时期,文学中的“商丘”却是另一番凄凉的景象,只有在哀伤之时才会被人记起。这和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隋唐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入文弱的两宋,商丘再次得到历史的偏爱,焕发了新的青春。南北两宋的开国皇帝都与商丘有着不解之缘。宋太祖赵匡胤曾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宋城县,今睢阳区)。即位后“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州名也”。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南宋始于此。时至今日,商丘仍有许多关于赵匡胤、赵构的传说和故事。
主讲人
刘万华,河南商城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睢阳五老图》
五人四百有余岁,俱称分曹与挂冠。
天地至仁难补报,林泉幽致许盘桓。
花朝月夕随时乐,雪鬓霜髯满座寒。
若也睢阳为故事,何妨列向画图看。
解析:诗文选自《两宋名贤小集》卷69,作者杜衍(978年—1057年),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庆历四年(1044年)拜相,与晏殊、范仲淹等主持新政。庆历七年(1047年)告老辞职,诏许以太子少师致仕,寓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10年,日与同好吟诗练书。皇佑中加封祁国公,年80岁而卒,谥正献,葬于宋城天巡乡仁孝原。天巡乡仁孝原的具体位置已难以说清,《宋州从政录》记载:“杜衍墓在商丘县仁孝原。”《大清一统志》记载:“杜衍墓在商丘县东南仁孝原。欧阳修铭。”其生平事迹见欧阳修《居士集》卷31《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衍墓志铭》。
唐朝时,白居易、胡杲等9人年老退居洛阳,人称“会昌九老”。宋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京,与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等耆旧优游林下,诗酒唱和,时杜衍80岁,王涣90岁,毕世昌94岁,冯平87岁,朱贯88岁,于是人们便效仿“九老会”而称他们为“五老会”,且绘为图画,以纪其胜,遂有《睢阳五老图》。
《睢阳五老图》作者姓名今已无可考,据钱明逸作于1056年中秋的《五老图诗序》“宋人形于绘事”,此“宋”指地点而非时代,作者当是宋城(今商丘)人或宋城人请来的绘画高手。
画图时,五老俱在世,且均有赋诗。王涣诗云:“分曹归政养耆年,李下何由更整冠。贤相赋诗同笑傲,圣君优诏许盘桓。庞眉老叟俱称寿,凌雪乔松岂畏寒。屈指五人齐五福,乡人须作二疏看。”毕世长诗曰:“菲才最忝窃高年,分务由来近挂冠。敢造巨贤论轨躅,幸依都府得盘桓。篇章奉和惭风雅,眷待优隆荷岁寒。傥许衰颜参盛列,愿凭绘事永传看。”朱贯诗:“各还朝政遇尧年,鹤发俱宜顶道冠。乍到林泉能放旷,全抛簪绂尚盘桓。君恩至重如天覆,相座时亲畏地寒。九老且无元老贵,莫将西洛一般看。”冯平诗:“诏恩分务许幽闲,肯借留都獬豸冠。名宦倘来空扰攘,丘园归去好盘桓。醉游春圃烟霞暖,吟听秋潭水石寒。退傅况兼为隐伴,红尘那复举头看。”
到至和丙申(1056年)中秋日,钱明逸为此图诗撰序,时杜衍(衍卒于嘉佑二年二月初五,即1057年)尚在世,可能会见到甚至阅订此序,序中所言应当比较真实可靠。嗣后历经宋元明清,代有名人和诗或题跋其后,计有宋代的晏殊、文彦博、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范纯仁、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邵雍、程颢、程颐、张载、洪迈、张商英、胡瑷、苏颂、吕祖谦等,元代的赵孟頫、虞集、张翥、柳贯、段天佑、程钜夫、姚燧、曹元用、马祖常、王沂、朱德润等,明代的吴宽、高逊志、都穆、丘浚等,清代的钱谦益、归庄、沈学渊、张云章、左宗棠等。
《睢阳五老图》五人肖像及题跋分藏多处,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王涣、冯平像,耶鲁大学美术馆藏有朱贯、杜衍像,而毕世长像及卷后钱明选等人跋文则藏于大都会美术博物馆。国内的上海博物馆亦藏有部分题跋及明代摹刻五老像,黄山书社2008年曾影印出版。
《乞修南京大内状》
解析:作品选自《文庄集》卷16,作者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北宋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崩,罢为礼部尚书,复知襄州、颍州、青州,以刑部尚书徙应天(治所南京,今商丘)。夏竦天资聪敏,学问博赡,能文章诗词,为文典雅藻丽,尤以骈俪之作最为著名。久掌制诰,朝廷典册多出其手,四六文,堪称“精绝”。深通古文字学,有《文庄集》36卷、《古文四声韵》5卷等,收入《四库全书》。
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崩,宋仁宗得以亲政,尽黜两府大臣,夏竦亦在列。四月,宋竦以礼部尚书,知襄州。未行而改知颍州。“从此,夏竦多在外任,开始了其颠沛流离的仕途生涯。”七月,徙知青州,兼东京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景祐元年(1034年),罢京东安抚使,因赈济有功,加刑部尚书,仍知青州。不久,徙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至宝元元年(1038年)三月,以户部尚书召回领三司使。《乞修南京大内状》便作于知应天府期间。
归德,为宋太祖赵匡胤龙兴之地,在北宋时期政治地位颇重。景德四年(1007年),升归德军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一日,应天府再升为南京,作为四京之一的陪都,城中修行宫,正殿即以“归德”为名。《商丘县志》卷三:“归德殿,在旧城内,宋南都行宫之正殿也。”至夏竦知应天府时,内城宫殿多损毁,“归德”殿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颓垣茂草”,感于此而上此《状》,以争取修复资金。在任南京留守期间,夏竦行事繁苛。据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曾载:“夏英公为南京留守,杖人好潜加其数。提点刑狱马洵美,武人也,劾奏之曰:‘夏竦大臣,朝廷寄任非轻,罪有难恕者,明施重刑可也,何必欺罔小人、潜加杖数乎?’诏取戒励。当时文臣皆为英公耻之。”另外,其《文庄集》中,作于南京留守期间的文章还有《南京到任谢上表》《南京谢减降勅表》《南京到任谢二府启》等。虽然夏竦在归德为官时间不长,但对归德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研究宋代归德城的一篇重要文献。
夏竦另有《送修撰杨学士留守南京》(《文庄集》卷34)一诗。“画船椎鼓忽东浮,留幕宾从候舳舻。宫里铜鱼勘门钥,府中银兔合军符。鸣驺苑路人千骑,送客河桥酒百壶。莫为文章还自苦,鹜池龙岫且游娱。”夏竦的诗词多为奉和应制、酬唱应答之作,内容较贫乏,风格亦以富丽为主,花团景簇,眩人眼目。此诗即是作者送别友人杨学士赴任南京(今商丘)留守的,时作者在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故有“东浮”之说。诗作铺写了送别场面的盛大,和友人此任的重要性。同时,安慰友人且行且珍惜,不要得失自扰,东游汉梁故地,安抚心灵。
来源:京九晚报
文/记者 贾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