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少年人,正是读书时。

一个经常读诗的孩子,可以在诗词歌赋中见识万里山河,可以拥有一个更辽阔的精神世界,身心亦可以得到更好的滋养。

作者 | 夏天

最近,一个叫崔思敏的放牛娃火了。

9岁的他,带着6岁的弟弟参加了一档综艺《国学小名士》。

节目里他聪慧自信、沉着冷静,对古诗词分析到位,让无数网友自愧不如。

当被问道,都背过哪些古诗时。

崔思敏说,背过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没吃过荔枝,也没有吃过东坡肉。

主持人心疼地说:“那录完节目后,哥哥请你们去吃好不好?”

崔思敏却拒绝了。

以为小男孩是担心节目录得太晚,主持人又建议说:“如果你觉得今晚太晚的话,那我明天请你吃好不好?”

崔思敏却解释说:“不用,因为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一句话让主持人瞬间破防。

屏幕前的网友也纷纷为男孩的真诚,感动到落泪。

有人问:这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是如何在匮乏的生活中依然长成了一个温暖、自信、懂事的少年?

我想,这一定离不开诗词的熏陶和滋养。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熟读诗词,已见世面

海明威曾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限制,穿越时间和空间,发现更多未知的美好。

9岁的崔思敏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但他的内心早已海纳百川。

他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却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感受到了荔枝的美味;

从来没有吃过东坡肉,却从“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中感受到了东坡肉的可口;

从来没有见过瀑布,却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了那种雄奇壮美。

他虽身处深山,心却包容万物。

他在放牛时吟诵:

“骑牛远近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没有多彩的课余生活,除了读诗就是帮父母干农活,但他的内心从不匮乏。

他会在爸爸叮嘱他好好读书时调皮地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他会教弟弟背诵:“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并给弟弟解释什么“八阵图”,什么是“尖尖角”。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诗词让他见到了万家灯火,让他走进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莫言曾说:

“读诗是我人生中的一种享受,它可以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

通过读诗,我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所以,诗词是孩子最低成本的见世面,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富养。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熟读诗词,可以养志

崔思敏对诗词的喜爱,来源于2岁时,父亲在医院门口给他买的一个可以听古诗的玩具。

这个玩具里只有5首诗,却点燃了他对诗词的热爱。

他在放牛放羊时读诗,在树上读诗,教弟弟读诗。

他几乎用诗词填满了自己所有的空闲生活。

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家庭条件的艰苦,生活的无趣,反而说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他还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长大后想当老师,想把山里更多的孩子带出大山,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骄傲地在节目中说:“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词可以养志。

诗词里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抒发出的豪情壮志,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

还记得那个打败北大才子,赢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雷海为吗?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他生活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家境贫寒。

仅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在厨房的墙上写满了古诗词,并告诉他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把山川湖海藏于心中。”

父亲的启蒙和厚望,让他对诗词的执着与热爱与日俱增,也让他对未来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底气。

他成绩平平,只有中专毕业,为了生活做过电话销售、工地小工、马路推销员、洗车工、保安……无论他如何在底层摸爬滚打,只要看到喜欢的诗,他都会花时间去阅读,去背诵。

没有办法把自己喜欢的书买回家,他就躲在书店的旮旯里反复地看,反复地默背,回去再按记忆抄在纸上。

就这样,雷海为积累了上千首古诗,并学会了自己写诗。

他在杭州送外卖的时候,一有空就拿出自己的诗词本把背得滚瓜烂熟的诗一边读背,一边想象几百或一千年前的诗人是如何蘸满笔墨,写下这些隽永深刻的词句。

2018年,他收到了第三季《诗词大会》的橄榄枝,一举从毫不起眼的百人团选手冲上攻擂台,直到打败“北大才子”彭敏,获得第三季冠军。

小的时候,诗词给雷海为贫穷匮乏的生活里照进了一束光,长大后的他循着这束光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被诗词“喂大”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战胜苦难的决心。

因为,诗词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它会帮助孩子打开眼界,增长知识,磨炼心性,让孩子找到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熟读诗词,谈吐自华

前段时间,一位班主任老师读学生的作文,被气得怒摔作文本。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学生在作文里这样描述自己的老师:

“我的班主任肥肥胖胖,腿像鲁班7号一样。”

“我的班主任人虽年轻,头发却像蒲公英一样风起头秃。”

“我的班主任长得有点像网上的高质量男性。”

这些作文里的流行梗,看似搞笑,实则毫无营养,更无美感可言。

与之相反,那些被诗词富养的孩子,出口就让人惊艳。

看到落日余晖,腹有诗词的孩子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哇,夕阳真好看”。

看到落叶凋零,他们想起的是“落叶归根,春泥护花”。

而不是“哦,叶子掉了”。

很认同这么一句话:

“语言的边界,就是你世界的边界,语言的质感,就是你世界的质感,而语言的贫乏则是终极贫乏。”

一个满嘴流行梗的孩子,即便心有所感,也无法言止于口。

而一个被诗词滋养长大的孩子,早就把诗词歌赋里的波澜壮阔融进了自己的灵魂里。

读诗词和不读诗词的孩子,谈吐气质是完全不在一个层级的。

被誉为“翻译界的传奇”张璐,不仅外语水平扎实,诗词才情更是让人惊讶。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2011年,她在现场流利地把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为:

For the idea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我遵从我内心的意愿,即使死千万次我也不后悔。)

精准的翻译让在场的所有人惊艳,让各个国家的人都感受到了古诗词的优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深厚的文华底蕴能带给一个人多么强大的表达能力。

孔子曾经说过:诗言志,歌永言。

诗词是浓缩的精华,是我们摆脱肤浅、无趣的秘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内心情感的利器。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被诗词浸润的孩子,胸中有文墨,口里有山河。

那个从大山里进城的9岁男孩,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

董卿曾如此评价雷海为: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同样地,孩子们读过的每一句诗,背过的每一首词,都会像他吃过的饭一样,融进骨血,培养终身的品格和底蕴。

点个赞吧,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词,用最优秀的文化富养家庭的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