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化和數字化發展過快偏離實體經濟?關鍵看這一點

談及數字經濟,特别要關注數字化實體經濟的概念。最近幾年,我們強調發展實體經濟,是針對所謂的虛拟經濟的問題提出的。虛拟經濟的問題首先是過度金融化,比如房地産作為投資品過度炒作,金融活動過度自我循環。

還有一種情況是資訊化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有些人認為這是偏離實體經濟的虛拟活動。也有一些觀點認為電商平台發展擠垮了大量的商鋪,造成了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那是不是可以由此引出不應該發展金融和數字經濟的結論呢?顯然不是。因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數字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這些都是有充分的理論依據的社會共識。真正的問題在于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數字技術如何與傳統實體經濟有效融合。

資訊化和數字化發展過快偏離實體經濟?關鍵看這一點

資料圖檔。

金融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有效融合的标準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生産力。比如過度金融化并沒有提高生産力,它不是在創造财富,而是在再配置設定社會财富。網際網路平台中一些不正當的競争行為也有類似的特點。從生産力的标準來講,需要關注數字化實體經濟在一些行業,比如生産和流通領域的迅速發展。這些行業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具有數字技術直接介入實體經濟過程、重資産、就業人數多、供應鍊優化布局等特點,進而顯著提高了生産力,形成了比較強的競争優勢。

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并非簡單地回到傳統的實體經濟,也并不僅僅是重視發展物質形态的生産。事實上,傳統的實體經濟已經大量過剩,再增加供給也未必有市場需求和競争力。是以,我們面對的是兩種不同的實體經濟,一種是傳統競争力已經下降、過剩嚴重的實體經濟;另一種是數字化賦能、生産率大幅度提升的新實體經濟。我們面臨的一個真實的挑戰是實作轉型,怎樣把傳統實體經濟轉向數字化賦能以後生産力提升的新實體經濟。

關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有兩種觀點。一種強調的是制造業很重要,是立國之本,比重必須要保持在一定标準之上。另一種認為服務業比重上升符合經濟結構轉型的規律,中國已經到了服務業為主發展的階段。這兩種說法聽起來都有道理,但難免有所掣肘。如果由表及裡,則不難發現,兩者并非對立,而是互相支撐。服務業,尤其是直接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生産性服務業,包括研發、設計、物流、金融、資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商務服務等,最初大量都是包含在制造業之中的。随着這些業務的發展和專業化分工水準的提高,采取了外包服務等業态,被劃入服務業領地。這些生産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相融合,互相高度依賴。一個地方生産性服務業發達,通常相對應的就是高水準的制造業。相反,如果生産性服務業落後,發展高水準制造業也是一廂情願。一個很值得讨論的議題是,把制造業和為之直接提供服務的生産性服務業加總起來進行觀察分析,相應地提出一個“制造和相關服務業”的統計概念,這樣才能客觀全面科學地看待和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協同發展。

關于數字化實體經濟,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要由消費到生産,從流通到制造。近些年數字經濟的發展主要分布于零售批發、社交媒體等領域,以面向個體為主。或者說,集中于産品生産出來後,如何到達消費者的領域。下一步,重點要逐漸轉向産品的生産過程。如果說消費和流通領域的數字化是序幕的話,生産領域的數字化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大戲,也才能實質性提升實體經濟的品質、效率和可持續性。

第二,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重心逐漸轉向人工智能。打一個不大貼切的比喻,與實體經濟相比較,網際網路相當于通道,5G技術是其中的高鐵,大資料是原材料,雲平台相當于倉儲,而人工智能則是機器裝置。其他技術主要是産生、運送、儲存、連接配接資料,而人工智能則是用資料生産出資訊量更大、更有價值的資料。電商、社交媒體平台等初期主要是資料連接配接的産物。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别、智能駕駛、算法推薦等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顯示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潛能。人工智能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既可以表現為對生産能力配置的優化,也可以展現為對宏觀經濟、行業和具體産品市場運作的實時感覺和預測決策,進而顯著改進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運作的穩定性。

作者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