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30:技術跨界、場景融合的綠色智能世界

2007年,托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當中描述了當代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科技和通信領域如閃電般迅速的進步,使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

科技讓世界變平,一方面打破了競争了邊界,數字化水準的高低成為了競争的分水嶺:數字化能力更強的國家、地區和企業,明顯發展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它并不是某個單一數字化技術的功勞,而應該是多種技術的融會貫通。

在去年9月華為全聯接大會期間,華為正式釋出了面向下一個十年的思考——《智能世界2030》報告,包括1份主報告和4份産業報告,提出了對未來的8大宏觀展望及32個名額的預測資料,其中就包含了對技術融合的思考。

2030:技術跨界、場景融合的綠色智能世界

在4月27日的2022年全球分析師大會,智能世界2030論壇上,我們也看到了網絡、計算,包括AI技術的互相交融,為2030年即将到來的智能世界,塑造了“數字基座”。

1

技術跨界融合,為智能世界塑造基座

《系統論》認為:系統是由一些互相關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組織部分構成并具有某些功能的整體。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如果把系統分解為部分,單獨研究一個部分,就算把每個部分都研究清楚了,也回答不了系統整體性問題。

顯然,《系統論》的理念很好的表達了數字化時代的技術邏輯:單一的技術在通向落地,或者産業數字化的時候,總有局限性。一種更為協調的演進方式,其實就是融合發展。

而各種技術的融合,首當其沖就需要出色的聯接。華為ICT戰略與業務發展部總裁蓋剛表示,“我們預測,到2030年全球聯接數将達到2000億,人均無線蜂窩流量将增長40倍,全球千兆及以上的家庭寬帶使用者滲透率将增長50倍。2030年,實體世界與虛拟世界的互動将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超現實、沉浸式的極緻體驗将無處不在。”

2030:技術跨界、場景融合的綠色智能世界

實際上,網絡作為數字基礎設施基礎中的關鍵,聯接技術的成熟為所有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奠定了基礎。而在此之上,更多的創新才能夠不斷的湧現,更多的融合。

我們看到,連接配接和計算的跨界融合創新已經非常普遍,以資料中心為例,在很多高算力的場景,0.1%的網絡丢包就會造成50%的算力損失,要解決資料中心内部的丢包問題也成了一個業界的難題。而華為将智能無損算法、自适應路由的技術帶入到了資料中心内部,可以實作27萬台的伺服器組網零丢包,支撐我們的算力100%的高效釋放。這就是技術跨界融合的典範。

在華為計算産品線副總裁姜濤提出的未來的創新主要是在三個方向,架構創新、軟體創新和系統級創新當中。系統創新也代表了一種技術融合的方向,“隻有将計算、存儲、網絡、能源這多個能力進行全站的應用創新,才能夠真正能解決面向未來2030的算力的供給問題。”基于此,從計算、存儲、網絡到能源,所有底層基礎設施會變成新的組合,以系統創新的模式變成一個基座。

2030:技術跨界、場景融合的綠色智能世界

在IEEE Fellow,鵬城雲腦總設計師田永鴻提出的“4+1”個AI For當中,同樣能夠感受到一種技術融合的價值。“我們追求AI ForInteresting,它是連接配接的關鍵橋梁,企業在不同的應用場景把AI應用起來,才能讓AI普惠,才能幫助我們實作最終的目标AI For Life,生活要變得更美好。”

換言之,從網絡和計算的基礎技術走到AI這種更貼近應用的技術後,融合已不單純是技術的融合,更是技術與場景,場景與場景的融合。在場景中,技術的融合,對應用的體驗提升價值最大,同時這也是産業數字化轉型追尋的方向。

2

低碳化與數字化協同,可持續發展

除了數字化技術的融合之外,其實我們也看到很多其他領域的技術也開始與數字化技術,走向了融合創新,低碳技術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如蓋剛所說,“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數字化和低碳化是人類社會發展最重大的兩大趨勢,也是最重要的兩個機會。數字化、低碳化是互相驅動、互相促進的統一體,是推動人類社會綠色發展的雙引擎。”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講到過一個案例:在青海共和的一個清潔能源基地,通過将雲和AI技術引入到光伏發電,使整個電廠的發電量提升了2%,運維效率也提升的50%。這意味着:數字化能加速使能低碳化,ICT技術5G、AI和雲計算與電力電子技術的結合,加速了綠色能源産業的發展。

2030:技術跨界、場景融合的綠色智能世界

另一方面,低碳化本身也能夠激發數字化的潛能。據悉,已經有部分營運商通過綠色能源的技術去重構站點,太陽能的發電比例已經超過了50%,這樣就大幅降低了營運商的建網成本。未來,充裕的綠色能源能讓5G、雲資料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等更好滿足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需求。

在姜濤看來,綠色創新也會依賴ICT技術。比如,從提升算力使用率的角度,通過軟硬體全棧協同,算力網絡的集中排程,實作全國範圍内算力協同,提升算力使用率50%-80%,根據專家測算:通過“東數西算”工程,到2025年全國資料中心可節約3000萬噸标準煤能耗。

再有,根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推進協會(GeSI)研究顯示,數字技術在未來10年可助力行業減少20%碳排放。如未來在電力排程等引入AI技術,可以對光伏、風電發電量實作精準預測,同時支撐電網實作智能排程,提升新能源納消比,助力電力行業實作節能減排。

從數字經濟的角度,國家雙碳政策的提出,意味着實體經濟要進行一輪調整,整個産業鍊都将迎來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時代。而智能世界2030的願景恰與2030年碳達峰的時間點一緻,這也意味着2030年之前,數字化與低碳化的交融将不斷提速,并醞釀出更大的市場機會。

3

呼籲産業協同,共赴2030

2030,并不是某個行業,或者某家企業的2030。智能世界的未來,是屬于整個産業。華為釋出《智能世界2030》報告,本質上也是喚醒整個行業對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的認知,通過産業間的協同,共同走向2030。

2030:技術跨界、場景融合的綠色智能世界

田永鴻提出,“一個好的願景,要有好的合作機制,開放合作。因為這不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願景,它為全人類服務的願景。我們也期望能夠打造好的環境,使得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機構、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朝着想同的目标,走向綠色的智能世界。”

的确,我麼看到在新冠疫情期間,各個系統之間快速的實作聯接,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技術與場景的融合,形成了很好地防疫抗疫手段。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産業合作,一個更為統一的的未來智能世界。

從華為的角度,也希望産業是開放的。姜濤說,“計算本身就是一個生态型的産業,我們也依賴于生态夥伴的共同努力,華為會踐行的硬體開放、軟體開源、使能夥伴、發展人才的生态政策。我們也堅持踐行夥伴優先,使能夥伴不斷能夠獲得商業成功,并提升夥伴的競争力,一起來共同做大計算産業,為數字經濟做貢獻。”

2030年,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時間的洪流會帶着我們不斷向前,随着技術的不斷協同和跨界,場景的不斷融彙,智能世界的大門也緩緩的想着我們打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