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頻現召回門,誰能為駕駛安全負責?

文︱郭紫文

2021年最後一天,市場監管總局公告顯示,特斯拉因安全隐患進行大規模車輛召回,涉及車型包括部分進口Model S電動汽車、部分進口及國産Model 3電動汽車,共計召回約20萬輛。而此前不久,特斯拉剛剛因技術缺陷在美國市場召回了近47.5萬輛汽車,前後召回汽車總數約67.5萬輛。而根據特斯拉2021年度汽車生産傳遞報告,2021年特斯拉全球傳遞量超過93萬輛,同比增長約87.4%。兩項資料對比,特斯拉一周之内召回的汽車差不多占了2021年全球傳遞量的73%,數量不可謂不驚人。

然而在汽車市場中,特斯拉并非孤例,諸如此類的召回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資料來看,2021年,國内乘用車市場累計召回汽車超873.4萬輛,同比增長31.9%,涉及了63家車企260餘款車型,包括奔馳、奧迪、寶馬、大衆、保時捷等德系品牌,五菱、寶駿、北汽新能源、奇瑞、比亞迪、小鵬等自主品牌以及特斯拉、現代、日産、豐田等等。縱觀召回原因,汽車及其零部件的設計缺陷、制造技術問題仍然相對集中。在召回的新能源汽車中,動力電池缺陷占比逐漸提升,通信問題、軟體控制以及電池控制等問題日益突顯。

動力電池仍是主要誘因

在全球碳中和趨勢下,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已經成為産業必然趨勢。近年來,汽車電子電氣架構不斷更新,汽車搭載晶片數量逐漸增加,軟體定義汽車概念成為共識,新能源電動汽車逐漸朝着網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這種趨勢下,三電系統以及車載軟硬體無一不暴露出更多的技術缺陷和安全隐患,成為汽車産業鍊上下遊亟待解決的難題。從乘聯會資料來看,在2021年前11個月中,汽車召回批次數量達到192批,召回數量約174萬輛,同比增長38%。其中,新能源汽車召回數量增長較快,輔助自動駕駛逐漸擴大影響,但總體來看,動力電池仍是召回主要誘因。

回顧近幾年汽車市場,因為安全隐患召回的汽車不在少數。差別于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技術是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自燃、爆炸、刹車失靈等事故頻頻發生,據報道顯示,大多數事故誘因直接指向了動力電池。其中,電芯熱失控或是導緻整車自燃、爆炸的主要誘因,而過充電、短路、電芯老化以及電池本身的品質問題等都可能造成電芯熱失控。過去一年,國軒高科、孚能科技、LG化學等電池供應商都深陷汽車自燃、起火、召回風波。通用、現代、北汽、長城、奇瑞等衆多車企都因為動力電池安全隐患發起召回公告。頻繁的汽車召回無疑讓消費者使用者體驗打折,嚴重損害了車企和電池供應商的品牌口碑。

軟體問題日益突顯

近年來,汽車市場的重心逐漸轉移至新能源汽車領域,汽車召回的主要誘因也逐漸發生變化,從硬體為主導逐漸向三電系統故障、軟體算法缺陷等問題偏移。事實上,即使傳統燃油車也有軟體配置,控制着發動機噴油點火、變速箱換檔等。随着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轉型,汽車中的軟體逐漸可以實作更多更複雜的功能,這也意味着由軟體引發的問題将會越來越多。去年12月,奔馳召回了部分進口S級和國産C級汽車,原因是人機互動系統配置出錯;特斯拉因為軟體通信錯誤可能導緻意外啟動緊急制動系統,召回美國市場1.2萬輛汽車;華晨寶馬由于電池控制單元軟體存設計問題召回6636輛國産iX3電動汽車……

此外,車聯網的大量應用,讓車輛行駛資料面臨惡意攻擊的風險,通訊故障也可能讓整體系統瞬間癱瘓。OTA技術也面臨着雲伺服器、傳輸、通訊協定、車端等多方面安全風險以及更新包篡改風險等。汽車應用軟體在資料傳輸、存儲、處理、指令控制的任一環節都存在極大的安全漏洞,而每個環節的錯誤都關系到整體系統的安全性能。我們都知道,軟體代碼無法避免産生bug,但汽車軟體卻容不下bug或任何有歧義的語句。汽車軟體更加注重安全和可靠,更需要備援設計,畢竟出了問題也沒辦法重新開機。

對技術疊代保持敬畏

前面所提到的召回案例中,絕大多數都是已經出貨、傳遞的汽車,有些已經是經曆過多起事故才發現汽車隐藏着緻命問題。那些沒有發生事故的召回,往往輕飄飄寫着“暫未收到因缺陷造成的事故報告”。存有安全隐患的汽車,無異于一枚行走的炸彈,我們不能因為炸彈還未引爆就放任不管。縱觀整個汽車産業鍊,誰能為汽車駕駛安全負全責?

汽車新四化趨勢顯著,可能的安全隐患将會隻增不減。對于汽車自身的安全隐患,主機廠在發現問題後及時進行召回,是防患于未然或有效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的手段。但若要從根本上減少事故發生,對于主機廠、電池供應商及其他汽車零部件廠商來說,應當加大汽車零部件、三電系統甚至軟體代碼的測試和驗證力度,提高品質規格要求,盡可能提高整車系統安全性能,降低汽車不可靠風險。

事實證明,就算是成熟技術,安全隐患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更何況新能源汽車這樣尚未完全成熟的領域。但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卻不能完全“聽天命”,無論是主機廠、電池供應商,還是Tier1,都應該對技術疊代保持敬畏之心,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要對安全品質問題謹小慎微,不讓消費者成為犧牲的小白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