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項羽善待部下,為何帳下人才卻不斷流失?其實這個問題,韓信最有發言權,項羽這一生錯過的最大的人才,應該就是韓信了。

韓信出仕以後最早投奔的是項梁,項梁死後,韓信就歸屬項羽了,在項羽的陣營中做一個郎中,郎中應該就是一個候補官員,等到缺乏将領或者官員的時候才能往上補缺。

韓信在項羽陣營就是一個小角色,沒有得到項羽的肯定和重用,他曾多次向項羽提出計策,但是都沒被項羽采納,在項羽手下默默無聞的韓信,最終投靠了劉邦,後來在蕭何的舉薦下,韓信為劉邦所重用。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正是在韓信的輔佐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迷惑了項羽成功占據關中,奪取了能夠與項羽争奪天下的資本。

在劉邦與項羽的關鍵性決戰中,也是韓信出兵幫助劉邦徹底打敗項羽,終結了項羽戰無不勝的童話,可以說,錯失韓信是項羽在識人方面最大的敗筆。

然而,在韓信剛剛投靠劉邦時評價項羽的實力時,韓信認為劉邦不如項羽,但是卻一語中的地說出了項羽的缺點。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韓信說項羽不能放手任用賢将,雖然表面對人很慈愛,語言溫和,如果士兵有了疾病,甚至會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們。

但是一旦到了部下有功應該賞賜的時候,項羽就舍不得了,韓信諷刺項羽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平,也不舍得給人家。

實際上這就是婦人之仁,用東北話就是摳,善于給蠅頭小利,真正到了應該封賞的時候就舍不得了。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當時諸侯反秦的時候就有約定,誰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結果劉邦最先進入關中,項羽卻不舍得封他為關中王,最後封為漢中王,這就導緻劉邦的不滿,實際上,項羽對其他各路諸侯的分封也存在問題。

等到韓信滅掉齊國後,項羽非常恐慌,曾經派人去拉攏韓信,開出的價碼也很高,意思是三分天下給韓信,韓信卻表示“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是以才離楚歸漢。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漢王劉邦授我上将軍印,讓我率數萬之衆,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是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盡管後來人們都說韓信拒絕項羽,而沒有背叛劉邦,為自己後來的慘死埋下的伏筆,實際上,如果仔細看韓信的那句話可以了解,項羽這個人還是不靠譜,不如劉邦大方。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劉邦當時為了調動韓信南下,直接給韓信劃出了以前的齊地,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在韓信與彭越的聯合夾擊下,項羽最終兵敗而亡。

這就是差距,盡管後來劉邦除盡異姓王,那也是憑借自己的本事,反觀項羽連分封都不舍得,更别提項羽執掌天下後的事情了。

項羽待人和善,曾親手給部下端飯,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才?

項羽的那一套與士兵同吃住,能夠籠絡的其實隻有最底層的士兵,而無法籠絡有理想的将軍,也就是說,項羽作為将帥尚可,但在政治上的表現過于幼稚,是以項羽雖然能打,但是信服他的人不多,劉邦雖然軍事成就不高,但是懂得團結合作,懂得給别人提供舞台,更注重團隊建設,這就是劉邦和項羽在拉人頭上重要的差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