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

從元旦起

玄武湖景區内的

明後湖黃冊庫遺址展館

揭開神秘“面紗”

大家得以一覽

明朝“國家檔案館”

和“大資料中心”的真容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位于玄武湖景區梁洲的明後湖黃冊庫遺址展館。

什麼是黃冊?

黃冊制度是明代用來管理戶口、征調賦役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國古代是農墾社會,曆代統治者的民政工作不外是兩個方面,即一是管理戶籍以備征發徭役,一是管理田畝以備征收租稅。可以說,賦稅是黃冊記載的核心内容,人口、田地、房産等詳細記載是為攤派賦役和征收租稅服務的。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根據承載的功能,黃冊還有:

戶籍黃冊,強調其戶籍功能;

賦役黃冊,是征派徭役的依據;

排年黃冊,規定了十年内各戶輪流服正役年份。

黃冊綜合了今天戶口簿、土地證、房産證、稅務登記證等部分功能。

黃冊十年一大造,實際上就是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和财産調查。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祁門縣丈量魚鱗冊。

複原明代

“後湖黃冊庫”

揭開“黃冊”神秘面紗

元旦起開放的玄武湖梁洲上的明後湖黃冊庫遺址展館,是展示明代黃冊庫文化、明代南京文化乃至明代曆史文化的重要視窗。展館分後湖黃冊庫和黃冊曆史文化兩個展廳,通過圖文、視訊、實物、實景展示相結合,立體展現出明朝國家檔案館——明後湖黃冊庫這一中國檔案史上的奇迹。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瀛洲咫尺與雲齊,島嶼淩空望欲迷。為貯版圖人罕到,隻餘樓閣夕陽低。”1381年,明朝開始實行賦役黃冊制度。朱元璋標明“形勢天造地設”的玄武湖,作為存放國家級檔案黃冊的處所,時稱“後湖黃冊庫”。此後近260年時間裡,玄武湖成了一代禁地。這裡共貯藏黃冊170多萬冊,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檔案館庫之一。

一疊疊厚厚的“黃冊”,摞得整整齊齊,分“南直隸”“應天府”“徽州府”等區域有序擺放。展館通過實景打造還原了一間标準庫房,讓市民遊客感受幾百年前明代黃冊庫的曆史原貌。“當年黃冊庫就是東西向擺放的,保證陽光從早到晚照射,防止潮氣生黴。架閣也是和以前一樣的擺設。”玄武湖公園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胡凱說。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男五十七口,女一十二口,民房六間……”在一面展覽牆上,記着明朝一戶叫王茂軍“上戶”的“黃冊”。一頁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包括家有男女老少幾口人、幾畝地、幾間房、麥子有多少鬥、米有多少石,精确到了幾毫幾厘。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其中,還展出了一份《萬曆貳拾年大造貳拾柒都五圖黃冊底》複制件。“明朝的黃冊大多毀于清軍戰火,淪為堵城牆缺口、做火藥撚引的工具,原本能夠留存至今的十分罕見。這本黃冊底籍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是當時黃冊的底稿。這也是國内迄今發現唯一有關一個圖(村)的黃冊文書,非常珍貴。”胡凱說。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萬曆貳拾年大造貳拾柒都五圖黃冊底》複制件。

這裡還展出了一份現存于上海圖書館的黃冊原本照片。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栾成顯認為,該黃冊冊本高大、字型細書,與洪武時規定黃冊的書寫字樣相符合;钤蓋官印,騎縫、修改之處也钤有官印。這是裡甲攢造的經過縣級官府審查的正式冊籍,屬于明代所造黃冊原本之一種。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黃冊原本(上海圖書館藏)。

“黃冊的功能非常強大,可謂是疊加了‘戶口本’‘房産證’‘納稅記錄’等在内的一份家庭大資料調查報告。”胡凱說,黃冊上不僅記錄着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每一次土地買賣、房屋變更的記錄。同時,它還記錄着明朝每家每戶需要承擔的徭役以及需要繳納的稅收,是“國家之命脈,政事之根本”。統治者就是通過這一制度,把政權牢牢抓在手裡。當時有人為了逃避賦稅和徭役,買通黃冊庫的官吏、庫匠,偷盜、洗改本戶的黃冊底籍,事發後相關人等均被處以斬首。

500多年前的“後湖界石”

和黃冊庫磚“重見天日”

當時的後湖(即玄武湖)是皇家禁地,防衛極其森嚴。自從後湖設庫,明朝圈占湖濱土地,設立界牆、界石,界内地區一律不許百姓進入。為了防止火災,黃冊庫内不準點火,晚上不準掌燈;在建有冊庫的島上,不得生火做飯。除了湖官、湖役、查冊監生以及因公來湖調閱黃冊的人員,其他人員一概不準擅自入湖。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在明後湖黃冊庫遺址展館内,一塊後湖界石可謂“鎮館之寶”,其高143厘米,寬48厘米,厚15厘米,重200多公斤,石材取自江甯陽山,是至今發現的唯一一塊明黃冊庫界碑。據介紹,明朝時期,黃冊庫東、北兩面因無城牆作“圍牆”而成為防護重點區域。為加強管理,明弘治三年(1490)設立36塊界石。明朝滅亡後,界石被當地人用作水溝搭闆而得以幸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此界碑被發現,并于1984年被移交公園。遺憾的是,由于該碑曾被當作磨刀石,是以右上角原有字型糢糊不清。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500多年前的後湖界石。

這裡還靜靜躺卧着一塊長方形的黃冊庫磚,表面有些許缺失,字迹斑駁不清,隐約可見“俞海”“曹”“正德”等字樣。景區介紹,經考古鑽探,發現在梁州地下埋藏着大片的曆史建築遺迹,專家分析梁州地下古代建築遺迹分布面積較大,推測其應為大片的建築群遺迹,建築牆體寬度在30—100厘米不等。其規模宏大,用磚規格高,應為明代“黃冊庫”建築遺存。這塊磚就是當時出土的一塊。“當初燒制用來建造明城牆的城磚,有一部分也用來建造當時重要的皇家建築。這些磚上的姓名字樣,很可能就是當初燒制磚塊的‘包工頭’。”胡凱分析說。

探秘明朝“國家檔案館”!

考古發現的黃冊庫磚。

小貼士

展館位于玄武湖景區梁洲,總建築面積約770平方米,開放時間為9:00一16:30。

有空來這裡逛逛

感受下幾百年前的

明朝“國家檔案館”吧

素材來源 | 南京日報、南京文旅、南京玄武湖景區

編輯 | 美布

校對 | 給力布

責編 | 胖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