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功後裔墓志銘現身廣饒今存東營市曆史博物館
作者 薄文軍
位于山東省廣饒縣城的東營市曆史博物館,收藏有北宋官員李祁墓志。墓志為青石質,方形,邊長98厘米,總厚27厘米。志蓋陰刻篆字“宋故朝奉郎緻仕李公墓志銘”,周邊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圖案。志文楷體陰刻,共36行,滿行41字,計1285字。首行題“宋故朝奉郎緻仕李公墓志銘并序”,次行題“外孫前德州平原縣主簿闾丘天用撰”,三行題“朝奉郎緻仕騎都尉賜绯魚袋王辟之書”,四行題“朝奉大夫緻仕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趙可久篆蓋”。

據介紹,該墓志2009年出土于廣饒縣廣饒鎮都府李村(今屬廣饒街道)。墓志主人李祁,北宋時期官員,是唐朝英國公李勣的十代孫。李勣何許人,就是大家熟悉的唐朝開國名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徐懋功。徐懋功(594-669),原名李世勣,字懋功,原籍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隋朝末年,遷居滑州衛南(今河南浚縣東南)。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淵下诏封其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李世勣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讨,平定四方,大破東突厥,遠征高麗,功勳卓著,曆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改封英國公。唐高宗永徽年間,為避太宗諱,省“世”字,稱李勣。
武則天稱帝後,李勣的孫子李敬業(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撰有《為徐敬業讨武曌檄》。李勣家族也是以一度被剝奪賜姓和封爵。
駱賓王與這片土地也頗有淵源,在其少年時代,他的父親曾經擔任青州博昌(今山東博興境内,與廣饒毗鄰)縣令,直到去世。後來駱賓王路經此地,無暇憑吊自己的第二故鄉,曾作《與博昌父老書》以遣懷。“駱賓王謹緻書于博昌父老:承并無恙,幸甚幸甚。雲雨俄别,風壤異鄉。春渚青山,載勞延想。秋天白露,幾變光陰。古人雲:别易會難,不其然也!自解攜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無半在……”
有資料說,都府李村不是明清移民所建村落,而是唐朝時期的古村。有資料則說立村人是唐朝宗室,系唐玄宗李隆基的後代。
李勣、李隆基、李敬業、駱賓王,這些人物之間又有什麼關聯呢?我們期待通過墓志銘全文、民間譜牒、國史、方志等做出進一步考證。
關于墓志銘中提及的一些人物,筆者進行了認真研究。作為李祁外孫的闾丘(複姓)天用,雍正版《山東通志》記載靈異故事,曾提及他。這個故事說:“黃旦者,登州文登縣村民也。未嘗學羿,自幼即能之。既長,挾藝行遊,遂無與為敵。呂辯老在平原,旦往依投,因留止外館。主簿闾丘天用好羿,品頗髙。毎以暇日詣酒局與角勝負,未嘗相舍。會思州舉場召天用考試,因與黃旦偕行,夜宿旅驿,幾忘寝寐。一日,旦遽死。天用為買棺斂,葬而以書告呂。呂失聲歎息。又數日,客從京師來,持旦與呂書。考其日時,乃在既死之後。天用猶未開院,及出,得報,絕驚異。遣人發其殡,則棺空矣。
王辟之(1031-?),字聖塗,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北宋時期官員。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任河東縣(今山西省永濟縣)知縣,曾“廢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齊廟”,以“貴德尚賢”聞名,遷忠州刺史。紹聖四年(1097),緻仕還鄉,著書立說,此間曾遊覽于廣饒、博興一帶。
趙可久,北宋時期官員,或為宋朝宗室。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山東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東營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東營市精品旅遊促進會咨詢委員會委員、東營市地名委員會專家庫專家、東營市譜牒文化研究會顧問,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