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地風情】驷馬橋有着什麼樣的傳奇故事?(上)

【蜀地風情】驷馬橋有着什麼樣的傳奇故事?(上)

成都北大門外的驷馬橋,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相傳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北上,赴長安,途經城北升仙橋,題句于橋柱,自述緻身通顯之志,曰:“不乘高車驷馬,不過汝下也!”後世遂以“題橋柱”比喻對功名有所抱負,亦省作“題橋”或“題柱”。升仙橋由此而易名“驷馬橋”。

【蜀地風情】驷馬橋有着什麼樣的傳奇故事?(上)

▲老皇城附近的街道景色

再往北走,到新都,更有位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他在21歲那年參加會試,本來主考已将他的鴻文列在卷首,已是闆上釘釘之事,誰料照明的燭花燒了考卷,于是名落孫山,時也命也。然而楊慎胸藏錦繡,非要“浪花淘盡英雄”不可。到了二十四歲那年,他又去參加殿試,這次皇天不負有心人,他被選為狀元,而且還得了一個翰林院編修的職位,這是當時讀書人的至高榮譽。

清朝年間,四川出了不少名士,如遂甯詩人張船山、詩論家;德陽戲曲理論家李調元;稍後更有資中人駱成骧,破了清朝沒有川人摘取文狀元桂冠的天荒。駱成骧成名後,到成都定居。在文廟南街以南,2001年前有個不起眼的小巷,叫落醬園街,原叫“駱狀元街”,就是因狀元駱成骧而得名。但駱成骧晚年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裡,如今那一片街區已不複存在。

【蜀地風情】驷馬橋有着什麼樣的傳奇故事?(上)

▲駱成骧

駱狀元的早年人生與成都的幾家書院有關聯,他9歲入成都錦江書院,14歲進尊經書院深造,聰敏勤奮,為主講人王壬秋所器重。光緒十九年(1893),四川鄉試第三,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這次殿試光緒帝親臨現場。主考官徐桐,見駱成骧言詞異切,文句樸實,辯理精辟,尤其答卷中“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一句切中時政,正值光緒帝被老佛爺廢黜,康有為走麥城之際,感動了光緒帝,欽點他為狀元。早年苦讀,博取功名,中年入仕,重教興學,直至終老。又因他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故在四川鄉紳士林中頗具影響。

【蜀地風情】驷馬橋有着什麼樣的傳奇故事?(上)

駱狀元一生清廉自守,極重教育,常說:“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 他任過山西提學史,辛亥革命後任四川議長、籌赈局督辦,梁啟超贊譽:“狀元公辦學有瘾。”實為中肯之語。1916年任四川高等學校校長,乃四川大學前身。他為人正直,連省督陳宧獎給他4000大洋,都如數辦學,可自己生活卻清貧如洗。1926年夏天,他在成都北門故居病逝,靈柩穿城,經龍泉,送回資中安葬的途中,一時萬人空巷,摩肩接踵。這就是成都北大門的人文故事場景之一,何等偉岸!百年以降,在四川無人享有此殊榮。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注明“來源:成都方志”。

編輯:南波萬

校對:汪 洋 李勝利

監制:毛聲文

稽核:唐遠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