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未來論壇、錫純基金會與钛媒體/鍊得得聯合主辦的未來科學藝術論壇,1月7日在北京舉辦 未來論壇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張偉帥)“元宇宙”之下,科技與人類将如何共生?圍繞這一話題,近日在北京舉辦的未來科學藝術論壇上,多位科學家與藝術家展開“跨界對話”。
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顧振清說,希望以此激發科學與藝術思維的碰撞,為數字時代的社會生态與經濟生态發展方向給予一定啟發。
科學與藝術如何“相通”?
有評論稱,科學與藝術是人類創造性地把握世界的兩種方式,科學發現、方法和知識等經常會對藝術産生影響,而藝術手段、方法也會通過在科學中的應用對科學産生影響。那麼,科學發明力與藝術創造力的底層邏輯是否相通?
“如今的文化資訊競争從某種程度上與生物DNA序列的選擇與競争很類似,隻不過發生在人類的意識文化共同體裡面。”未來論壇青年理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說,随着數字化資訊時代的發展,社會形态朝向“數字化+虛拟現實”的方向發展是很自然的。
未來論壇青年科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副教授張帆說,不論是科學的創造還是藝術的創造,都可以從思維靈感上互相激發。
當代藝術家孫原提醒,不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創造力都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綜合能力,隻有持續具有這種綜合能力,才可以稱之為具有創造力。
“科學和藝術的創造力其實是一種殊途同歸,我們不需要将其分開來看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缪曉春說,數字技術為藝術創作開辟了新的天地。他舉例說,在近年來的創作中,自己就一直在嘗試使用3D列印技術制作雕塑。
“元宇宙”發展還有多遠?
“從科技發展角度來講,‘元宇宙’概念的提出,開辟了一片數字科技汪洋,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張帆說。
在王皓毅看來,距離實作理想化的“元宇宙”,科技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也許需要10年以上的探索發展。
钛媒體集團合夥人、鍊得得ChainDD總裁李非凡表示,“元宇宙”是虛拟世界平台的初期的階段,目前市場上還在探讨趨勢與概念。“人們以怎樣的形式創造更高緯度的社交方式,産生更有價值的互動方式,才是目前為止我們要去判斷的核心問題。”他說。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費俊認為,真正的“元宇宙”是宇宙本身,而“今天我們在讨論的‘元宇宙’或許隻是讓人類和宇宙能量互相連接配接的一個中介”。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人們更看重“元宇宙”表層的意義,比如生活、社交、辦公、消費等,但還可以繼續深挖“元宇宙”的哲學涵義。
“如果生命體之間的相關性以‘元宇宙’來建構,那麼它可以幫助我們打通更為完整的宇宙觀,這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概念。”費俊說。
下一步如何發展“元宇宙”?
李非凡提出,“元宇宙”必須基于現實世界來建構穩定的價值基礎,沒有分布式通證,區塊鍊生态将很難有出路。
他說:“盡管目前大廠正在打造‘元宇宙’,但由于‘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屬性,真正起到關鍵作用,貢獻代碼、貢獻藝術創造的,是一個個網際網路技術人員,相信‘元宇宙’時代,也是年輕一代的紅利期。”
而在當代藝術家薛雷看來,“元宇宙”的建立需要有多元度各個社群圈來共同完成。同時,在建構“元宇宙”的過程中肯定要融入區域性的法規與文化。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陳姝宇介紹,“元宇宙”的數字内容創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形式,另一種是對虛拟數字内容進行創作。“傳統形式的數字化重建成本較高,目前我們正在探索低成本的創作與重建技術,例如通過視訊拍攝,重建數字化的虛拟物體,為現實與虛拟世界搭建橋梁。”她說。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高峰透露,目前團隊正在開發一個“元宇宙”平台,雖有很多挑戰,但未來應用體驗值得期待。“比如我們想與齊白石一起畫畫,與李白一起把酒言歡,這些在現實中是無法實作的。通過‘元宇宙’或許可以體驗一回‘穿越’的感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