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隊這樣一個極其需要服從和上下級關系的組織中,軍銜是軍隊管理中至關重要的一點,這就不僅是能展現一個軍人的榮譽的事情。在1955年之前,由于物質條件等因素,解放軍一直都沒能實行軍銜制,直到1955年,才正式進行了第一次授銜。
這一年注定是将星閃耀的一年。除去十名元帥和十名大将外,另有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而這這55名上将中,有那麼三個人的身份卻有些特殊,因為這三人是國民黨軍的起義将領,也就是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三個人了。

陶峙嶽
陶峙嶽生于1892年,湖南甯鄉人。早年出身湘軍,在北伐戰争中就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師第3旅少将團長,資格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老的。其實陶峙嶽的起義完全在意料之中,其人在抗日戰争期間就非常支援我方,并且堅決擁護我方“反對内戰,一緻抗日”的倡議。曾參加淞滬會戰,後來長期駐紮陝西。
1943年,陶峙嶽調往酒泉擔任河西警備總司令,解放戰争勝利之後又出任新疆省主席,新疆警備總司令、西北行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并且在内戰的陰雲之下,協助國民黨内著名的愛國人士張治中釋放了大批我方在押人員和進步人士。
到了内戰後期,陶峙嶽更加不想參加内戰,百般拖延就是不肯入關作戰,終于在1949年9月25日排除萬難,率部10萬餘起義,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1955年,陶峙嶽授上将軍銜,1988年逝世,終年97歲,極為長壽。
陳明仁
陳明仁在國民黨衆多起義将領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兵團司令,更是因為他是當時國民黨内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
陳明仁畢業于黃埔一期,但是他為人剛直倔強,絲毫不給老蔣面子,是以也無法像同是黃埔一期的杜聿明那樣飛黃騰達,但是他的作戰能力卻是實打實的厲害。在抗日戰争中,他指揮的攻克回龍山的戰役可以說是國軍在抗日戰争中不可多得的經典戰役。陳明仁當時是第71軍軍長,在美軍的配合下,陳明仁以步炮空協同作戰,以聲東擊西和運動穿插的戰術大敗日軍。
在解放戰争中,陳明仁率部在東北作戰,讓東北民主聯軍吃了不少苦頭,四平血戰讓東北野戰軍記憶深刻,一直到遼沈戰役前夕遲遲不敢南下錦州作戰就有害怕重蹈四平的覆轍的擔憂。但是因為國民黨内的派系鬥争,陳明仁這個血戰四平的功臣竟然以他部下縱兵搶糧為由被撤職,轉任南京總統府參軍這麼個閑職。
後來轉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武漢警備司令兼第29軍軍長、第1兵團司令,後又調任長沙警備司令。在武漢和長沙期間,陳明仁深受國民黨内熱愛和平的元老級别人物程潛的影響,有了起義的想法。
1949年8月,與程潛率部起義,仍然為兵團司令。
1955年授上将軍銜,1974病逝與北京,享年71歲。
董其武
董其武出身于傅作義部,早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對日軍的作戰,參加了著名的長城抗戰和綏遠抗戰,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後,董其武在華北長期與日軍作戰,參加了忻口戰役、太原戰役、標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等衆多大型對日作戰。
在解放戰争爆發之後,董其武和絕大部分的國民黨将領都絕然不同,他不僅堅決反對内戰,而且還把綏遠(今屬内蒙古)省按照解放區的方式進行建設和思想宣傳,宣傳進步思想,取締了境内所有的反動組織(包括軍統、中統特務組織),這自然被老蔣所深惡痛絕,停止了對綏遠的一切經費和補給。
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在傅作義和鄧寶珊的幫助下,董其武成功率部在綏遠起義。
1955年,董其武授上将軍銜,于1989年逝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