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在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中,董卓進京後攫取政權,打算廢立皇帝,百官不敢吭聲,隻有袁紹發表不同意見。董卓一看有人反對,馬上大怒,威脅道:“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
結果袁紹不但絲毫不怯場,而且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兩個在筵上對敵。

這一段故事可以說是董卓進京後極少的幾次吃癟,也是袁紹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之一。在各種版本的小說、戲曲、影視劇裡,袁紹和董卓持劍對峙也是非常經典的場面,一直是觀衆非常喜聞樂見的一幕。
其實這一段故事在《三國志》中隻記載了短短一句話,袁紹在聽到董卓打算廢皇帝,立陳留王的時候,袁紹沒敢直接怼回去,而是借着叔父袁隗和董卓共同執政的名頭說:“這麼大的事情,要回家和叔父商量一下。”
但是董卓怎麼可能放過袁紹呢,于是直接跟袁紹說:“劉家的人沒有繼續存留的價值了。”袁紹沒有回答,隻是拿着佩刀做了一個長揖就走了。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僞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卓曰:“劉氏種不足複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三國志-董二袁劉傳
這一段史書記載裡面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第一個是背景,董卓入京掌握大權後,剛開始也是打算找士人集團合作的,他找的就是名氣極大的四世三公的袁家,代表就是和何進一起執政過的太傅袁隗,殺了十常侍并掌握一定軍權的司隸校尉袁紹,虎贲中郎将袁術。
董卓為了籠絡袁氏,還給袁術升官到“後将軍”,袁氏對于董卓也是蠻配合的,比如“董卓呼紹”,“呼”這個詞很有意思,說明董卓不是找袁紹等一幫大臣開大會,而是私底下會面談論廢立皇帝的事情。
袁紹也不像演義中義正言辭,直接假裝答應——“僞許之”,然後找借口說要回家和叔父商量。
而且最後袁紹跟董卓告辭的時候“橫刀長揖”也很有意思。長揖是古人的禮節,比一般的揖禮态度更恭敬,但是沒有跪拜恭敬。
袁紹在告别董卓時用長揖沒啥問題,還是顯得挺恭敬的,但是長揖加上“橫刀”就有暗示不同意的意思,但是根據董卓沒有特别激烈的反應來看,橫刀在當時并不意味着直接決裂。反而是在三國之後,橫刀一詞成了表示決裂和勇氣的象征,比如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而且當時漢臣高官的代表,袁家權位最高的袁隗對于董卓可以說絲毫不敢反抗。
《資治通鑒》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卓以廢立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也就是說,董卓說要廢少帝另立陳留王為帝,袁隗直接同意。
那麼《三國志》中沒有袁紹和董卓拔劍對抗,那麼雙方拔劍互罵的場景又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這一段也和《三國志》有關,隻不過是出現在南朝史學家裴松之注的版本中。
裴松之引用了《獻帝春秋》中的記載,這一段記載就比《三國志》詳細很多,有雙方的長篇對話,有對罵場景,還有動作,總之很有戲劇沖突。
獻帝春秋曰:卓欲廢帝,謂紹曰:“皇帝沖闇,非萬乘之主。陳留王猶勝,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癡,亦知複何如,為當且爾;卿不見靈帝乎?念此令人憤毒!”紹曰;“漢家君天下四百許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來久。今帝雖幼沖,未有不善宣聞天下,公欲廢適立庶,恐衆不從公議也。”卓謂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我們看完這一段,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幾乎照搬了這一段的記載,隻不過這裡記載的是佩刀,而演義裡是佩劍,羅貫中為了增加戲曲沖突,還給袁紹多加了一個拔劍的動作而已。
但是《獻帝春秋》記載的就是真的嗎?
裴松之不這麼認為,他對這一段提出了批判,認為這一個情節是假的!
臣松之以為紹於時與卓未構嫌隙,故卓與之谘謀。若但以言議不同,便罵為豎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紹複答,屈疆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紹此言,進非亮正,退違詭遜,而顯其競爽之旨,以觸哮阚之鋒,有志功業者,理豈然哉!此語,妄之甚矣!
裴松之的理由有三。
一是此時董卓剛剛進京,和袁家還沒有鬧翻,是以董卓專門召喚袁紹前來,私下商量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雙方沒談攏,也不至于就破口大罵,緊接着動刀動劍的,這不合邏輯;
二是假如雙方真鬧掰了,袁紹這麼怼董卓,按照董卓的脾氣,肯定直接幹掉袁紹出氣,哪能放任袁紹離開呢?
三是袁紹雖然敗給曹操後評價不好,但怎麼也算是一個當世豪傑。在和董卓的這一番對話中,進退失據,除了這一番頂撞和拔劍直接觸怒了董卓之外,對自己、對皇帝、對漢朝都沒有任何的好處,這種事不像是一個有志于天下的豪傑所能幹的。
是以裴松之直接批評這一個故事假的,而且太假了!“妄之甚矣!”
雖然我也認為裴松之說的有道理,但是袁紹“橫刀長揖、怒怼董卓”在故事性上遠遠超過袁紹不聲不響逃離董卓,人民群衆更喜歡這種帶有劇情沖突的場景,是以我們就當袁紹這麼幹了吧!
文/以史為鑒
圖/網絡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
《裴注三國志-獻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