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浪地球》片尾曲為何要配上曹操的《觀滄海》?

《流浪地球》片尾曲為何要配上曹操的《觀滄海》?

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殲滅袁紹殘部,五月率軍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得勝班師。

他意氣風發,躍馬登上碣石山,滄海,在他的眼前,刹那間,曹操心潮澎湃,意氣難平。

《流浪地球》片尾曲為何要配上曹操的《觀滄海》?

他觸景生情,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年的壯麗詩篇: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一年的曹操,志得意滿,曾經最大的對手,家族曾經出過四世三公,雄據青、冀、幽、并的袁紹集團已徹底剿滅,北方中國在他手中再次統一。

在此以前,呂布、袁術先後殒命,餘下的對手在曹操看來都已不值一提:

劉表“虛名無實”,劉璋“守戶之犬”,孫策“藉父之名”,至于張繡、張魯、韓遂等輩,更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齒”。

能有資格和他并列稱為英雄的劉備,此時此刻不過寄人籬下而已。

1800年前,曹操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看到的是:

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渴望統一中原的王者情懷。

時光跨越千年,《流浪地球》結尾,人類看到的是:

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漫漫千年的未知旅程以及為了生存帶着地球流浪的壯烈情懷。

《流浪地球》片尾曲為何要配上曹操的《觀滄海》?

劉歡老師在談到創作并演唱主題曲時,表示女兒是劉慈欣的粉絲,自己也非常喜歡科幻。

他被影片中劉啟父子坐在海邊看天的溫情畫面深深觸動,是以才在歌詞中寫到“記得/我們一起坐在海邊看天”,并将這份感動镌刻在歌曲裡。

他還在歌曲中加入了曹操的《觀滄海》,用特有的中國元素來描繪曾經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進而更加深刻反襯出為了生存要帶着地球流浪的壯烈情懷。

《流浪地球》片尾曲為何要配上曹操的《觀滄海》?

是以,當《流浪地球》片尾曲響起時,我們聽到了熟悉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此時此刻,電影的情節,曹操的詩歌,人類的命運,地球的命運,在星河流轉中不斷變化,全部渾然一體。

餘秋雨在《中國文脈》裡提起曹操,極為推崇——

諸葛亮的文句所寫,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寫,是宇宙人生。

《流浪地球》電影之是以成功,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更因為它是一部有着濃濃中國元素的科幻電影。

因為,對家園故土的獨特感情,對未知命運的不屈抗争,對親人的刻骨思戀,這實在是隻有中國人才能深刻明白的感情。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在接受采訪時說:

“中國的科幻電影,未來最大意義就在于它拓展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看得更遠,讓我們在沒有經曆過的時間,沒有經曆過的空間,去拓展我們的人生體驗。”

《流浪地球》片尾曲為何要配上曹操的《觀滄海》?

在原著當中,對人類為何不能放棄地球有解釋:飛船的能量不足以找到能夠繁衍生命的行星。大劉借"我"的老師之口,表達了對地球之愛:

"隻有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态系統,這樣氣勢磅礴的生态循環,才能使生命萬代不息!"

中國人曾經有過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女娲補天這樣的壯麗神話,也有過屈原的《天問》對宇宙終極意義的思考。

如今,中國電影人,終于有人從抗日神劇裡、從清宮戲裡擡起頭來,把目光投向深遠處了,開始嘗試着關心人類文明的前途和命運了。

也許,《流浪地球》還算不上一部完美的科幻電影,但當音樂《觀滄海》響起的時候,誰能說我們拍不出來中國的科幻片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