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1945年4月16日,蘇軍發起了共計262萬的部隊,對拱衛首都柏林的80萬德軍發動了進攻,這也是歐洲戰場最後一場大規模戰争,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雙方投入了3萬門火炮和3000多輛坦克,将近6000多架飛機,雖然蘇軍憑借着優勢潮水般的發動猛攻,然而不斷後退的德軍卻依然沒有放棄,在柏林的街巷中和蘇軍展開激烈的槍戰,最終在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在柏林遞交了無條件投降書,标志着戰争的結束和德國的投降。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在這場戰役當中,德軍傷亡投降40萬人,而蘇軍的傷亡同樣不低,傷亡了将近30萬人,實際上,考慮到當時的情況,在阿登反擊戰失敗後,德國就已經是敗局已定,蘇軍完全可以等到西方盟軍的推進,再對柏林進行合圍,迫使德國投降,為何蘇聯人依然還是打算強攻柏林,以至于造成數十萬的傷亡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首先是戰術上的問題,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945年的時候,全德國上下大約還有250萬部隊,而其中100萬都是王牌,除去拱衛首都的80萬人之外,德國在盟軍庫爾蘭包圍圈中還有大約30萬人,在捷克斯洛伐克也有大約40萬到50萬,南歐的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有30萬人左右,此外,匈牙利還有德國最強的黨衛軍裝甲部隊駐紮,剩餘的則盡數分布在法國南部等位置了。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雖然這些德軍被盟軍切割分散開來,卻依然儲存着整齊的編制,是一股極其強大的威脅,對于盟軍而言,隻有“打蛇打七寸”,擊潰德國在柏林的指揮系統,才能避免更大的傷亡。是以進攻柏林是必不可少的決策。

那麼我們接下來再來說說,為何進攻柏林的主攻部隊是東線進攻的蘇軍,而非從西方突進的美英的盟軍呢?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在1945年2月1日,蘇軍已經抵達了奧得河西岸,距離柏林隻有60公裡,也就是說,在柏林戰役發起的兩個月前,蘇軍已經是兵臨城下,但是他們要掃清側翼,是以進行了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此時的英美方面的統帥,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等人也在緊密的進行商議,美英軍是否有進軍柏林的必要,他們的兵團,同樣抵達了易北河,柏林320公裡遠的地方。雖然距離比蘇軍長,不過此時西線德軍隻有26個裝備不齊的整編師,防禦比起東方弱上不少。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但是最終美英方面認為,柏林已經失去了戰略價值,僅僅是一個勝利的标志,倒不如“順水人情”,将占領柏林的功勞給斯大林,是以到了三月份,盟軍第21集團軍群和第12集團軍群改變原有戰略目标,一部進攻易北河将德軍分割并與紅軍會師,另一部東進向奧地利進軍。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拿下德國的工業心髒,魯爾工業園區,這個地方在1944年就為德國生産了7萬門大炮,是德國的經濟命脈所在,同時駐紮着西部最強大的力量,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莫德爾的第五和第十五集團軍。最終英美盟軍也就沒有進攻柏林。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而勢力的劃分,早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中就已經明确,柏林的大部分被确定為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人也不存在傻到為将來的對手領域付出重大的傷亡。

而對于斯大林和蘇聯而言,進攻柏林的政治意義也是極為重要的,拿下柏林,也就代表着他們的衛國戰争徹底勝利,對士氣的鼓舞有着重要的幫助,此時的蘇聯,雖然勝利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經濟瀕臨崩潰,國内沖突極其嚴重,而柏林的占領,也能夠給所有蘇聯人打上一針強心劑。出于種種考慮,也就确定了最終占領柏林的,是蘇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