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嫦娥五号登月!AI 助力實作我國航空史上四個首次,将帶回月球土壤

嫦娥五号登月!AI 助力實作我國航空史上四個首次,将帶回月球土壤

中原標準時間今日淩晨 4:30,嫦娥五号探測器發射升空,将執行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傳回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将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

此外,嫦娥五号還将首次從月球表面起飛,帶着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傳回地球。

嫦娥五号采用的軟着陸通過人工智能自主決策,探測器擁有“眼睛”和“大腦”,會一直對即将着陸的地點進行拍照,分析是否安全,邊走邊找作出判讀和決策。

嫦娥五号登月!AI 助力實作我國航空史上四個首次,将帶回月球土壤

AI 自主決策,首次月表起飛

長征五号遙五運載嫦娥五号探測器發射升空,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火箭飛行約 2200 秒後,順利将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按照計劃,嫦娥五号将突破月面自動采樣傳回關鍵技術,開展月球樣本相關的科學研究,建構起完整的月球探測體系。

對傳回地面的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與月岩的實體特性與結構構造、礦物與化學組成、微量元素與同位素組成、月球岩石形成與演化過程的同位素年齡測定、宇宙輻射與太陽風離子與月球的互相作用、太空風化過程與環境演化過程等,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曆史的研究

嫦娥五号有望實作中國航空史上的四個首次:

1.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

2.首次從月球表面起飛;

3.首次在三十八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4.首次帶着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傳回地球。

嫦娥五号登月!AI 助力實作我國航空史上四個首次,将帶回月球土壤

發射、入軌、降落在月球表面、月球表面采樣、月表起飛、軌道交接、樣本轉移傳回地球,這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預計共需要 23 天時間。

嫦娥五号會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着陸,自主采集約 2 公斤土壤樣本後将樣本帶回地球。

AI 決策,自主選擇月球着陸點

嫦娥五号重約 8.2 噸,由軌道器、傳回器、上升器和着陸器組成,搭載了降落相機、光學相機、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月壤氣體分析儀、月壤結構探測儀、采樣剖面測溫儀、岩芯鑽探機和機械取樣器。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曾介紹,嫦娥五号仍采用軟着陸,通過人工智能自主決策,着陸前會一直在月球表面晃來晃去地拍照,判斷着陸點能否保證探測器四腳降落在一緻的水準面上,否則是會翻車的。歐陽自遠說:“探測器非常聰明,它一直在計算、挑剔,邊走邊找,最後作出判斷和決策。”

對于為何不将月球表面照片傳回地球讓人類做判斷的問題,歐陽自遠也給出了答案。因為照片從月球傳回地球需要 1.3 秒的時間,在不斷尋找着陸點再傳回照片作出判斷的過程中探測器來不及找到最佳地點降落。

嫦娥五号登月!AI 助力實作我國航空史上四個首次,将帶回月球土壤

嫦娥五号将将在月球表面進行首次月面起飛,但在月球起飛難度非常高,工程師無法在月球表面進行實施的維護,探測器也隻能進行段距離的飛行。

是以,本次月球表面起飛采用了無人交會對接的方式,月球上的交會對接也由嫦娥五号通過人工智能系統自己完成。探測器進入月球後,會有一條飛船與它交會對接,并将月球土壤采樣轉移到月球軌道上飛行的傳回器中,再由傳回器将其帶回地球。

探月工程階段性勝利,未來将建立月球永久科研基地

我國的探月工程以繞、落、回三步走為目标,2007 年首次發射了嫦娥一号完成繞月認為,2010 年嫦娥二号獲得了世界首幅解析度為七公尺的全月圖,2013 年嫦娥三号實作了首次月球軟着陸,2018 年嫦娥四号實作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本次月球采樣任務,是探月工程的最後一個“回”的任務。

科學家指出,對月球表面土壤進行采樣有助于研究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曆史,也可以通過分析月球土壤中的太陽粒子活動去了解各時期的太陽活動變化。

月球土壤存有大量礦産資源,包括貴金屬稀土,還有被視為潔淨能源和高效核能源關鍵的氦-3,這些資源可望轉化為燃料等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提供可持續支援。根據計劃,中國未來會再發射嫦娥六号、七号和八号探測器進行月面技術測試,研究在月球建立永久科研基地的可行性,預計 2030 年前後實作載人登月任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