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朝陽市聚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曆史文化部”古遺迹考察紀實

三燕曆史文化是朝陽市厚重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三燕曆史文化,許多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讨,取得了豐碩成果。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三燕曆史文化仍需要深入研究,如慕容廆時期所建的僑置四郡究竟在何處?為解決這一問題,朝陽市聚合社會工作志願者服務中心“曆史文化部”組成了課題組前往相關地點進行考察。考察由理事長佟鐵東帶隊,副理事長、秘書長周寶印,曆史文化部部長張麗麗、副部長楊宏偉,項目部部長杜媛媛為成員。特邀我市三燕文化專家周亞利、李家賓加入考察組。

朝陽市聚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曆史文化部”古遺迹考察紀實

考察組成員考察淩源安杖子古城址

1月5日下午,考察組一行7人在“中心”陳寶林、孟慶超理事和村主任的陪同下來到安杖子古城址。城址位于淩源縣城西南4公裡,大淩河南岸九頭山下的平坦台地上,一座不甚規整的南北向長方形古城,南北長150米—328米,東西寬200米—230米。 古城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臨河,地勢開闊,大淩河經古城北面由西向東流,此地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就已形成了村落。到戰國時期因右北平郡的設定而逐漸發展興盛起來。西漢時期,由于征伐匈奴,淩源安杖子一帶便成為軍事交通重鎮。此城址經發掘出土有夏家店上層文化、戰國、西漢時期遺物。尤其出土漢代封泥十九方,可證明安杖子古城屬于西漢右北平郡管轄,考古工作者認為,安杖子古城址應為右北平郡的石城縣。佟鐵東和周亞利說:這次考察可以斷定淩源安杖子城址不是漢代平岡郡郡治城址,更不是慕容廆時期的僑置郡之一,為我們尋找僑置郡排除了一個地點。

朝陽市聚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曆史文化部”古遺迹考察紀實

6日上午,課題組考察活動得到了甯城縣文物保護中心馬景祿館長的大力支援。朱耀國主任親自陪同去考證黑城古城址。該遺址位于内蒙古甯城縣縣城西南,相距60公裡,平泉縣界附近,是昭烏達盟和河北省的毗鄰地區。這一帶地勢高亢,崗巒起伏,但在高山河谷間,黑城村附近地面卻很平坦,故有以“甸子”命名的村莊。這座古城由花城、黑城、外羅城組成。課題組這次考察的是黑城。黑城平面亦作長方形,東西長810米,南北長540米。城有四門,門外接築甕城。城壁外側築有馬面,四角并有角台;馬面、角台均高出城壁之上。城牆外面四周圍城有護城河。根據城址所出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這處古城址(包括花城、黑城、外羅城)為戰國、西漢和遼以後直至明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分别建立或重修的。而在黑城之外的外羅城,一行認同考古工作者為是右北平郡及其治所平岡縣。

三燕曆史文化綿延數千年,通過朝陽市聚和社會工作志願服務中心推出的“研究項目”一定會使沉澱深厚的優秀曆史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我們必須要挖掘好、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三燕曆史文化這筆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産,造福朝陽人民。

朝陽市聚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曆史文化部”古遺迹考察紀實
朝陽市聚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曆史文化部”古遺迹考察紀實

課題組全體成員在甯城黑城遺址

(華商報記者 張海舟、編輯 羅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