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曆史、講好故事,展現市橋曆史文化成為西坊大院微改造的突破口。
南方日報記者 梁钜聰 攝
通過城市微改造,具有60年曆史的紅磚瓦房廠區被改造成西坊大院文化創意産業園。南方日報記者 梁钜聰 攝
紅磚瓦房、蘇式建築、老店招牌,壁上青藤郁郁蔥蔥,濃烈的曆史厚重感撲面而來,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街,曾經生産出新中國第一雙人字拖的一個舊工廠複活了!
通過城市微改造,一個具有60年曆史的獨特紅磚瓦房廠被改造成複古而又文藝的創意園,成為了周邊有名的網紅打卡地,既镌刻着老番禺人深刻的曆史記憶,又流淌着新時代創意活力。
尊重曆史、尊重文化、尊重生态,守護好城市生态環境和曆史文化風貌,番禺區運用“繡花”功夫,持續深化城市更新微改造,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将老番禺工業的往日輝煌化作西坊大院的煙火氣。
●南方日報記者 劉懷宇 鐘曉宇
舊與新
看得見曆史,記得住鄉愁
西坊大院文化創意産業園位于廣州番禺市橋街,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番禺縣國營農副産品綜合加工廠。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裡曾經是番禺供銷社、番禺食品廠,曾經的何濟公制藥廠的舊廠房選址在這,新中國第一雙的人字拖也出自這裡。作為番禺工業經濟的起源之一,随着不同時期的增量擴産,食品廠周邊發展日益繁榮,一度成為引領番禺經濟發展的繁華區域。
可惜因曆史原因,曾經人聲鼎沸的工廠日漸沒落,繁忙熱鬧的景象不複存在,該片區幾經轉手拍賣,近數十年更是處于荒廢破敗狀态,成為市橋城區被人們遺忘的角落。因為業态單一,體量偏小,這裡招商效果不如人意,經營狀況舉步維艱。考慮到開發成本和市場前景,業主一直用來做倉庫和加工用房,改造開發一直處于停滞狀态。
作為番禺縣工業經濟的起源之一,目前儲存了為數不多的紅磚瓦房群落、蘇式曆史建築以及充滿改革開放年代氣息的工廠工廠中的房間建築。
番禺區市橋街道辦主任許東雨介紹,從2019年開始,番禺區、市橋街引入新的開發商,通過城市更新微改造方式,以“講好番禺故事、展示番禺文化”作為突破口,為這裡帶來了新的生機。
從小在市橋長大的淩女士今年30多歲,已經嫁到了海珠區。小時候,淩女士的父親曾在這間廠裡做過人事保衛和辦公室工作,小時候她常跟着父親到廠裡,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廠區成為兒時的幸福時光和美好記憶。
她回市橋探訪母親時,偶然經過市橋西苑看到西坊大院門牌,頓時驚奇,但見廠區場景依然,整體保留如初,瞬間喚醒兒時記憶,一種鄉思、鄉情油然而生。
70多歲的梁伯曾是這裡的勞工,故地重遊,當年的房子、道路、樹林還曆曆在目,仿佛一種當年的氣息撲面而來,便約了十幾個當年的老工友在此相聚留念,并發上朋友圈,進而引發工友重遊之風。
“看得見曆史,記得住鄉愁”,用好該片區的曆史,講好西坊大院故事,展示市橋、番禺的曆史文化成為了西坊大院微改造的突破口。
精與細
“繡花”功夫推進園區微改造
漫步在如今的西坊大院,紅磚牆、老瓦房,壁上青藤郁郁蔥蔥,濃烈的曆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舊物長廊、童心泡泡屋、西坊巴士、彩虹樓、無邊噴泉、人體雕塑、綠野仙蹤打卡點等,新舊建築完美融合,無不向遊人展示着這座園區真正“活”了過來。
西坊大院開發營運企業、廣州九方印集團副總裁葉瑞立介紹,自開始打造西坊大院起,設計團隊多次走訪周邊街區。從居民口述到官方記載,西坊大院及其周邊的曆史被他們翻了個遍。按照他們的改造思路,西坊大院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文創産業園,而是整個片區的曆史縮影。
基于這樣的理念,西坊大院采取修舊如舊的微改造方式更新。不僅要挖掘保留重制曆史文化,還要滿足相應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更要與市場接軌。
比如,西坊大院内,瓦房僅瓦頂的蓋法就有三種。團隊專門請來建築之鄉茂名電白的老師傅,從各處收集舊瓦片及木頭,以傳統修葺方式對舊廠房進行更新。近百年樹齡的樹木、老舊電箱電櫃等工業曆史印迹需完好儲存,當下網紅風格的園林設計、年輕潮流色彩搭配也要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
在園區環境的打造上,廠房布局、道路保持不變,并力求盡可能地保持瓦房原有的風貌。除了古舊建築外,園裡還保留了近百年樹齡的木棉樹及其環繞周邊的綠蘿藤蔓、綠樹成陰的古樹,以及有數十年曆史的果樹,同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宣傳智語、老舊電箱電櫃等工業曆史印迹都被一一保留并在園區進行陳列展示,再融合當下網紅風格的園林設計,畫面充滿沖突感卻獨具韻味。上世紀60多年的曆史文化重新綻放,讓人驚喜。
“我們保護古樹,并不是單純地圍起來。而是要在保護的同時,讓市民遊客能夠親近這些古樹。”葉瑞立介紹,采用這樣的理念,他們為一棵古樹加上了樓梯和滑滑梯,成為了備受歡迎的打卡點。
“咖啡店裡有舊式鳳凰牌自行車、老款的腳風琴,我們将這些懷舊元素加入到了店裡。”西坊大院一家懷舊風咖啡館負責人蔡鵬峰介紹,他們原本是做婚紗攝影等方面的業務,因為員工都喜歡喝咖啡,于是索性就在這裡開了一家咖啡店。“改造咖啡店的理念并非推倒重來。咖啡館雖小,但也要配合園區的文化情懷,按照縮小版園區的氣氛打造。”
用“後浪”的方式演繹“前浪”的故事,用現代的方式演繹前人的故事,讓這個老舊工廠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守與變
讓更多人感受嶺南文化魅力
通過城市更新微改造方式,西坊大院将塵封的舊廠區改造成集創意辦公、人文商業、藝術生活、社群休閑、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無界藝術生活演藝場,以曆史和文化打造廣州人文藝術網紅新地标、新時尚。
“改造過程中,我們還特别突出了文化載體和文化氛圍的營造,特别是嶺南文化。”番禺區市橋街道辦主任許東雨介紹,西坊大院還規劃建設了非遺文化工藝街、非遺文化體驗區等非遺空間,定向邀約廣繡、漆藝、廣彩瓷等非遺手工藝人進駐。通過這些文化空間的營造,讓更多人感受到嶺南文化的魅力。
廣彩瓷手藝人鐘忠涉足廣彩藝術将近40年,他将工作室開在了西坊大院文創園D4棟。“在這個見證了番禺發展變遷,堪稱番禺建築博物館的西坊大院内把廣彩瓷技藝展示出來,能讓大家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特别有意思。”
鐘忠說,希望通過這裡作為一個展示平台,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廣州還有廣彩瓷這樣的好東西,讓廣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傳播。
番禺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介紹,2021年,他們就授予了西坊大院“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牌匾,拓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管道。園區将以入選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為契機,加強載體建設,拓寬工作管道,積極投入到嶺南的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多層次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
按照計劃,番禺還将在西坊大院組織策劃舉辦“尋找家鄉的故事”——番禺區曆史文化傳承系列專項活動啟動儀式暨專家研讨會,探讨如何更好利用番禺本土文化資源。計劃在西坊大院舉辦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和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事項教育訓練等。
番禺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表示,未來番禺區還将借鑒西坊大院微改造成功經驗,“繡花”功夫,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持續深化城市更新,以更大力度推動番禺實作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