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面對英軍不斷北上的勢頭,清軍決定集結三路人馬在浙東一帶開展反擊,寶山是鎮海反擊的關鍵一戰。在這場戰争中扮演主角的不是滿族騎兵,而是一支千裡而來的藏族遠征軍。
2月10日,欽差大臣奕經抵達杭州,他身負揚威将軍銜督辦浙江軍務,專門負責寶山之戰的兵力排程。奕經有理政之才卻無軍事之能,他到杭州城後,看着已經征集到的地方鄉勇,心中一點底都沒有,畢竟,清軍面對的敵人是手持洋槍火炮的英軍。
躊躇中,他孤身一人去了趟關帝廟,求得“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一簽,此簽作何解。直到半個月後,藏族援軍進城,他才恍然大悟。

經過一百多年承平,清軍早已腐朽不堪,等到洋人打到家門口,道光皇帝才一紙調兵令傳給了四川三江鄉土司索衍。索衍有一隻骁勇善戰的藏軍,曾在乾隆年間随福康安征讨廓爾喀,他們六戰六捷,軍功卓絕,讓滿族人刮目相看。
接到調兵令後,2000多名藏族勇士迅速集結,他們身着藏袍,背挎藏槍,頭戴虎皮帽,從高原藏區出發,星夜兼程,直抵杭州。藏軍到達後,奕經心中大喜,他們都帶着虎皮做的帽子,莫非就是簽中所言可保平安的“虎頭人”。
此時,清軍有一萬人,地方軍民兩萬人,再加上兩千名精銳的藏軍,奕經認為兵力充裕,可以與英軍一戰。奕經計劃兵分三路,威遠、甯波、鎮海同時作戰,水陸并進。
突襲的時間定在3月19日四更時分,這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奕經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陣前大将,如此湊夠了五虎,再加上頭戴虎皮帽的藏軍先鋒,五虎撲“洋”,定能成功。
五虎撲“洋”的想法固然可笑,但是藏軍卻沒有懈怠,大金土司阿木攘主動請纓打頭陣,他們被安排帶領手下百餘名藏軍攻打甯波西門。四更鼓起,阿木攘帶領精銳迅速抵達西門,他們斬殺了駐守的英軍哨兵,沖開大門,直奔城中的英軍指揮部。
為了保證快速突襲,藏軍沒有攜帶火槍火炮,隻用冷兵器,但是遇到防守森嚴的英軍營壘,很難攻的進去。英軍利用高處的優勢,對準甯波城狹小街巷内的藏軍頻頻射擊。
雖然藏軍的單兵武力勝于英軍,但是在戰場上,攻守政策和武器差距也很重要,隻有冷兵器的藏軍很快就被英軍的火炮沖散,清軍的指揮不懂疏散和撤離軍隊,阿木攘和百名藏軍無法抵抗槍炮,全部為國捐軀!
甯波之戰打響的同時,瓦寺土司守備哈克裡帶領一路藏軍在鎮海城也發起了攻擊,他們的目标是大寶山上的威遠城,不攻下威遠就不能拿下鎮海。
威遠城地勢陡峭,背靠大海,藏軍剛好擅長複雜地形上的行軍,哈克裡帶領藏軍借助山勢隐蔽,在槍林彈雨中摸出了一條進攻路線。眼看馬上就要攻下威遠,沒想到英國人停泊在江面上的軍艦開始轟擊,支援威遠城中的陸軍。
炮火一陣猛過一陣,為了避免全軍覆沒,藏軍隻能放棄威遠城,撤退到大寶山被動防禦。英軍尾随而至,出動三路人馬開始夾擊,清軍和藏軍隻剩500餘兵力,夾擊的英軍卻有兩千人之多。
寶山戰役的結局可想而知,清軍首領朱貴和哈克裡帶領的藏軍與英軍鏖戰10多個小時。朱貴被炮彈炸掉了右臂依然堅持指揮,中彈犧牲後,他兒子接替父親指揮軍隊,父子全部犧牲。
哈克裡帶領藏軍堅持到了最後,英軍沖到陣前時,哈克裡拔刀奮戰,最終身中數槍犧牲,寶山上的守軍盡數覆滅。雖然鎮海、甯波兩場反擊戰清軍均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精神給了英國人深深的震撼。
英軍在這次戰鬥中損失也很慘重,往回運屍體就用了五艘船。為了紀念這次戰役中犧牲的清軍,浙江百姓為其建造“高節祠”,藏軍首領阿木攘、哈克裡均被供奉其中。
寶山之戰維護了清朝最後的一點體面,是鴉片戰争中清軍難得的一次進攻戰鬥,包括藏軍在内的清軍各部打得也比其他戰鬥要英勇頑強。隻可惜清軍對先進火器的認識不夠充分,也缺乏随機應變的能力,導緻戰鬥失敗。
雖然遠征的藏軍再也沒能回到故鄉,但是他們堅強勇毅的英靈會一直被後世之人所銘記,鼓勵中華兒女奮發圖強,不畏外辱,自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