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面对英军不断北上的势头,清军决定集结三路人马在浙东一带开展反击,宝山是镇海反击的关键一战。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主角的不是满族骑兵,而是一支千里而来的藏族远征军。
2月10日,钦差大臣奕经抵达杭州,他身负扬威将军衔督办浙江军务,专门负责宝山之战的兵力调度。奕经有理政之才却无军事之能,他到杭州城后,看着已经征集到的地方乡勇,心中一点底都没有,毕竟,清军面对的敌人是手持洋枪火炮的英军。
踌躇中,他孤身一人去了趟关帝庙,求得“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一签,此签作何解。直到半个月后,藏族援军进城,他才恍然大悟。

经过一百多年承平,清军早已腐朽不堪,等到洋人打到家门口,道光皇帝才一纸调兵令传给了四川三江乡土司索衍。索衍有一只骁勇善战的藏军,曾在乾隆年间随福康安征讨廓尔喀,他们六战六捷,军功卓绝,让满族人刮目相看。
接到调兵令后,2000多名藏族勇士迅速集结,他们身着藏袍,背挎藏枪,头戴虎皮帽,从高原藏区出发,星夜兼程,直抵杭州。藏军到达后,奕经心中大喜,他们都带着虎皮做的帽子,莫非就是签中所言可保平安的“虎头人”。
此时,清军有一万人,地方军民两万人,再加上两千名精锐的藏军,奕经认为兵力充裕,可以与英军一战。奕经计划兵分三路,威远、宁波、镇海同时作战,水陆并进。
突袭的时间定在3月19日四更时分,这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奕经任命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阵前大将,如此凑够了五虎,再加上头戴虎皮帽的藏军先锋,五虎扑“洋”,定能成功。
五虎扑“洋”的想法固然可笑,但是藏军却没有懈怠,大金土司阿木攘主动请缨打头阵,他们被安排带领手下百余名藏军攻打宁波西门。四更鼓起,阿木攘带领精锐迅速抵达西门,他们斩杀了驻守的英军哨兵,冲开大门,直奔城中的英军指挥部。
为了保证快速突袭,藏军没有携带火枪火炮,只用冷兵器,但是遇到防守森严的英军营垒,很难攻的进去。英军利用高处的优势,对准宁波城狭小街巷内的藏军频频射击。
虽然藏军的单兵武力胜于英军,但是在战场上,攻守策略和武器差距也很重要,只有冷兵器的藏军很快就被英军的火炮冲散,清军的指挥不懂疏散和撤离军队,阿木攘和百名藏军无法抵抗枪炮,全部为国捐躯!
宁波之战打响的同时,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带领一路藏军在镇海城也发起了攻击,他们的目标是大宝山上的威远城,不攻下威远就不能拿下镇海。
威远城地势陡峭,背靠大海,藏军刚好擅长复杂地形上的行军,哈克里带领藏军借助山势隐蔽,在枪林弹雨中摸出了一条进攻路线。眼看马上就要攻下威远,没想到英国人停泊在江面上的军舰开始轰击,支援威远城中的陆军。
炮火一阵猛过一阵,为了避免全军覆没,藏军只能放弃威远城,撤退到大宝山被动防御。英军尾随而至,出动三路人马开始夹击,清军和藏军只剩500余兵力,夹击的英军却有两千人之多。
宝山战役的结局可想而知,清军首领朱贵和哈克里带领的藏军与英军鏖战10多个小时。朱贵被炮弹炸掉了右臂依然坚持指挥,中弹牺牲后,他儿子接替父亲指挥军队,父子全部牺牲。
哈克里带领藏军坚持到了最后,英军冲到阵前时,哈克里拔刀奋战,最终身中数枪牺牲,宝山上的守军尽数覆灭。虽然镇海、宁波两场反击战清军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精神给了英国人深深的震撼。
英军在这次战斗中损失也很惨重,往回运尸体就用了五艘船。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中牺牲的清军,浙江百姓为其建造“高节祠”,藏军首领阿木攘、哈克里均被供奉其中。
宝山之战维护了清朝最后的一点体面,是鸦片战争中清军难得的一次进攻战斗,包括藏军在内的清军各部打得也比其他战斗要英勇顽强。只可惜清军对先进火器的认识不够充分,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导致战斗失败。
虽然远征的藏军再也没能回到故乡,但是他们坚强勇毅的英灵会一直被后世之人所铭记,鼓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不畏外辱,自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