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清朝皇室擁有的私産不受損失,包括各類文物、銀兩、珠寶、行宮、莊園等,财物難以計數,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文物。清朝統治期間,幾乎将全國的文物一網打盡,尤其是乾隆,搜刮的文物不計其數。這些文物都為内府所有,變成了皇室的私産。

1917年,因為參與張勳複辟,溥儀心慮難安,開始将文物偷運出宮。這批被偷運的文物包括曆代書畫手卷一千多件,冊頁、挂軸兩百多種,宋元版珍貴圖書兩百餘本。
後溥儀被趕出宮,宮内的文物被扣留,可帶走的是十一萬銀兩以及大量的珍寶等。被趕出宮的溥儀遷往天津,靠當初偷運的文物生活,為了籌措日常開支,變賣了不少文物。
1935年,剩下的文物和珍寶,被偷運到東北僞滿皇宮。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從這70餘箱文物珍寶中勉強帶走了10餘箱,踏上逃亡之路。半途用了部分文物向當地百姓換取食物,搭乘飛機赴沈陽時,又因載重隻選帶了兩皮箱文物和珍寶。而遺棄在僞滿皇宮的文物,遭到留守衛兵哄搶,許多傳世名作被撕搶毀掉。
同是1945年,溥儀被俄國人俘獲,随身的部分文物被收繳。關押期間,溥儀暗藏有小件寶物如珍珠、鑽石等數百上千顆,期間為防被俄國人發現,亦丢棄不少。
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國,上繳了最後的文物和珍寶四百多件,所有私産耗費一盡。
溥儀的私産,其實也是公産,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産,難以計數的文物遭到流失和破壞,最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