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決定兵器發展走向的,是戰争,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國刀種類之繁多,流變之繁瑣是舉世罕見的,此乃戰争的需求。比如宋之後,刀就不再是清一色的直背大刀,彎刀開始大行其道,這是緣于北方在與西方的契丹、女真、黨項、蒙古等遊牧諸族交鋒的過程中,總結的經驗教訓,比如後來的雁翎刀、雁翅刀,都是此種長期影響的産物。作為一個廣袤的文明,中原刀劍的革風易俗縱橫了空間與時間,也譜寫了恢弘的畫卷。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雁翅刀(圖檔來源:彭鵬《刀兵相見》)

與之相反的典型是日本刀劍。常有人質疑,為何日本刀的工藝體系儲存如此完好,而中國的傳統刀劍卻少有絕對正宗的傳承?雖說每個民族的生息都必然經曆着動亂與不安,但從流動的角度來講,大和民族仍然是相對安逸的,即便是二戰時期,除了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的到訪,日本本土也并未作為主戰場。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貧瘠島國,它幾乎不曾被觊觎過。若說日本曆史上有過最大的民族危機,大概就是13世紀,元朝忽必烈集結艦隊,遠征日本。然而元代艦隊在登上日本本土後便迅速撤離,未曾留下更深遠的影響。因而日本人的刀劍傳承,也是相對安逸的。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戰争能造就刀劍史的輝煌,也能覆滅一整個刀劍史。中原曾因各種頗具規模、形式多樣的戰争而生發出的刀劍,百兵譜也難以概括其全貌;卻也能因巨大的厄運,在短短百年内刀劍事業便堕入低谷。自清代末年,這種悲兆便已顯現,此後從1840年鴉片戰争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8年間,新式火器帶來的連綿戰火塗炭着中原土地,傳統刀劍鍛造的影響日益漸微,而鍛造師們自身已是涸轍之魚,食不果腹,也不可能再窮畢生之力去打造什麼寶刀利刃。尤其是抗戰時期,中國傳統寶刀的技術,被譽為“逾時代”的折疊鍛打花紋刃技術,也一齊跌沒進硝煙下的塵土裡。雖然亦有隐居深山的刀匠度過此難,但中國的刀具制造總歸是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匠人工坊折疊鍛打花紋鋼 - 百辟刀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匠人工坊折疊鍛打大馬士革刀 - 山鬼

相對中國來說,日本人則顯得精明狡詐又十分幸運。當初有“老狐狸”之稱的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後,完全照搬了明王朝的海禁政策,閉關鎖國。幕府末年,當以美國海軍為首的西方列強攜帶堅船利炮,開到了日本四島。日本人又迅速倒戈,聯合列強推翻幕府,明治維新。相對穩定的局面,讓日本人的刀劍體系看起來是因循守舊的,卻也使得這種體系得以存活。

為何日本刀工藝完好,而中國刀卻少有正宗傳承?日本人太精明

作為一個廣袤的文明,我們既為曾經輝煌的刀劍史而澎湃,也為它的斷送而痛惋。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曾設立過一個叫作“花紋鋼模拟試驗小組”的機構,想要複制出傳統折疊鍛打花紋鋼技術,就是為此而作出的一些補救。不止折疊鍛打技術,中國刀若想有正宗的傳承,必定有人肯去潛心複原研究曾經的頂級工藝,随之發展出能與時俱進的正宗中國刀,而不是在假仿古真商業的潮流中,南轅北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