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國學生活·張之維
《道德經》有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自然界的事物,禁忌太滿太全,就比如挑水的桶太滿,會灑到地上,凡事如過,俞會失去更多。
所謂天道,就是消減多餘,補全不足。
而真正的智者,知曉“一半的智慧”,為人處事都一定的尺度。
将滿為滿,一半一半,才是人生。
說話,半滿未滿,留有餘地
老話常說:“水倒七分滿,話留三分軟。”
說話,就如同往杯子裡倒水,太滿,就會溢出來,浪費了資源,也燙傷了自己。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若話說太滿,覆水難以自收,隻會淋的自己狼狽不堪。
《舊唐書》裡有這樣一則故事:
劉文靜和裴寂都是初唐功臣,兩人起先是好友,可後來兩人之間有了間隙,愈加不合,以至到了決裂的地步。
劉文靜一直覺得裴寂能力不如自己,但官位和獎勵卻始終比不上對方,是以内心十分不甘。
他平時說話就大大咧咧、口無遮攔,酒後更是口不擇言。
一次,他當着身邊人就說:“終有一天,我要殺了裴寂。”
原本隻是酒後氣話,不成想,被身邊的小妾聽去,告發到了李淵那裡。
劉文靜這個人之前就說過一些大逆不道的話,再加上李淵對裴寂多有偏愛,這次算是觸到了李淵的逆鱗,便下令将劉文靜抄家處斬。
劉文靜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因一句話招來殺身之禍。
古語常講:“逢人且說三分話,為可全抛一片心。”
話說的太滿,無疑為自己埋下了禍端,劉文靜說話不留餘地,不僅讓皇上下不來台,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正如老子所說:“夫輕諾必寡信,易必多難”。
凡事過猶不及,輕易許諾,必然缺乏信用,将事看容易了,難的終究是我們自己。
餘生很長,無論與誰相交,切記話别說滿,給自己留退路,才有回旋的餘地。
做事,半争半随,方得圓滿
曾國藩有言:“留一分餘地,半争半随,可回轉自如。”
做事,執念别太深,才能進退自如,若是竭澤而漁,一旦出錯便無法補救了。
強求太多,也是跟自己過不去。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在他重病之時,他曾囑咐兒子,在他死後要為祖姬尋個好人家。
但在臨終前,他又改變了主意,執意要讓祖姬殉葬。
兒子魏顆思前想後,最終還是給祖姬安排了戶好人家。
之後,秦國攻打晉國,魏顆作為将軍,奉旨領命出戰。
可就在兩軍酣戰之間,卻出現了一件怪事。
隻見戰場上的野草都被打成一個個結,絆倒了敵軍主帥,魏顆不費吹灰之力便擒住了他。
本以為事情到這裡結束了,沒想到當天夜裡,魏顆就做了這樣一個夢。
他夢到一個老人,自稱是祖姬的父親,因他當時為祖姬找了戶好人家,故如今結草銜環以報當年教育之恩。
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不論做什麼,都要給自己身後留點空間,以便從容轉身。
因為,給人以活路,亦是給己以退路。
在得失之間,掌握的是分寸,是取舍,也是境界。
真正聰慧的人,做事既了無遺憾,又随心而至,争随參半。
做人,半智半愚,糊塗是福
莊子曾言:“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人活一世,許多事說不清、道不明,與其事事精明,倒不如偶爾糊塗。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甯武子,頗具賢明,他在位時輔佐衛國兩代國君,受當地百姓仰慕。
後來魏被晉國脅迫,危難之際,甯武子露出一副蠢蠢欲動的樣子,韬光養晦,等待複興國家的時機。
孔子感歎:甯武子在國富時代,表現的足智多謀,但在國家危難時,
就變得大智若愚起來,他的那種聰明人們可以做到,但那種糊塗又有幾人做到?
他還提到,世上的愚人分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甯武子大智若愚型的,不争強好勝,靜靜等待時機,一飛沖天的人。
第二種:便是愚昧、淺薄、無才無德卻位居高位的人。
智慧的人,往往都半醒半醉,半智半愚,就像醉拳,看似一招一式昏昏沉沉,實則衆醉獨醒。
聰明一世并不能護你周全,隻有精中守拙,才能順風順水。
曾國藩,一直被後世譽為“半個聖人”。
然而在當世,他卻被左宗棠批評“欠才略”,被李鴻章說“太儒緩”。
就連他也自嘲:“吾生平短與才,秉質愚柔。”
然而,他的一生卻碩果累累,名垂青史。
在他的人生信條中,一直将“天道忌巧,去僞存拙”奉為圭臬,他說這是人生中最值得學習的東西。
所謂的知者過之,愚者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大凡智慧之人,都是一半清醒,一半醉,該明白時不停留,該糊塗時不較真。
在清醒和糊塗之間學會取舍,人才能活的輕松自在。
▽
金庸曾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弦繃太緊會斷,說話太滿會傷,天道忌滿,過猶不及。
人生,一半糊塗,一半明白,才能活得輕松快樂。
這世間,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白雲會變成蒼狗,滄海會化作桑田。
正如莫言在《檀香刑》中所言:“這世上的事,最忌諱的就是十全十美。”
人生最好的狀态在于: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的境界。
做人,一半一半,不要太滿,才能方得圓滿!同意的點個在看,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号:國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