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15)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四講進退篇

知行知止,重點講的是“止”。

止者,知足也,知足常樂。

這個止的“分寸”難拿捏,最見功夫。

這個行的“方向”很重要,最見格局。

進?退?

往哪兒進?往哪兒退?

《論語》裡講的雖不多,但句句都見智慧。

【進退】【品評】

5.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南宮适,字子容,孔門弟子。南宮是複姓,“南容”是以字稱,生卒年不詳。谥敬叔。孟懿子之兄。

孔子評價南容,“國家在正常狀态,他會被起用;國家在非正常狀态,他也能避免被傷害。”

南容是一個狡猾的人,左右逢源,達能兼濟天下,窮能獨善其身。孔子也很喜歡這個學生,把哥哥孟皮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5.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甯武子,衛國世卿,名俞,谥武。

甯武子這個人,國家處于正常狀态的時候他就精明幹練,國家處于非正常狀态下他就糊裡糊塗。不是糊塗人,但是能裝糊塗,這是韬晦之計。孔子說,甯武子的聰明還有人能學得到,但是他的裝糊塗則很難學呀。

懂得審時度勢,該精明時精明,該糊塗時糊塗,這是極聰明、極富智慧的人。其精明也不是誰想學就能學到的。

孔子生逢亂世,明知不可為而為。他說這句話也是慨歎自己,學不來甯武子的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演變成成語,意思已經變成了“傻得不得了”。

15.7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史魚,名鳅,字子魚。衛國大夫。

衛靈公不用賢臣蘧伯玉而寵信佞臣彌子瑕,史鳅數谏,靈公不聽。鳅将死,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置屍牖下。”靈公往吊,見而怪之。其子以告。靈公驚曰:“寡人之過也。”于是進蘧伯玉而退子瑕。孔子聞,曰:“直哉史魚!既死,猶以屍谏。”

蘧,qu,2聲。蘧伯玉,也是衛國的名臣。

卷而懷之:指隐居不做官。

孔子的處世哲學是,什麼時候都應當以直道事人,邦有道,應該出來做事;邦無道,則應退隐。原則要堅持,命也不能丢。

史魚是一個直人,不管國家政治是不是清明,都像箭一樣直來直去。但孔子更認同蘧伯魚的做法,國家政治清明則出來輔佐,政治昏庸則收束志向退隐。

楊氏曰:史魚之直,未盡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後可免于亂世。若史魚之如矢,則雖欲卷而懷之,有不可得也。

【進退】

8.13 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邦有道,貧而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笃信好學”就是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守死善道”就是用生命守衛“善道”。“善”是對“道”的形容,最好的“道”。

“危邦不入”就是不去有危險的邦國;“亂邦不居”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國家已經亂了,那就躲藏起來,而不再抛頭露臉。“居”是居廟堂之高的“居”。

“見”通“現”。“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是說“天下走正道,在正常的軌道上發展,那麼我就出來做事,兼濟天下;天下不走正道,偏離了正常軌道,那我還是歸隐林泉吧,獨善己身。”

古時候重農抑商,商人是很沒地位的,是以“富且貴”指的是做官。孔子是不反對做官的,關鍵是什麼情況下該出來做官。邦有道,就應該出來做官,不出來是可恥的;邦無道,就應該躲在家裡,出來為虎作伥是可恥的。

【進退】【仁】

14.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憲”原憲,字子思。“原思”也是指他,是以字稱。其人清靜守節,貧而樂道。孔子相魯,曾為其邑宰。孔子卒後,他隐居衛國。

原憲問了兩個問題,一問恥,一問仁。

問恥,孔子的回答是,國家行正道,出來做官拿俸祿,沒問題;國家走邪路歪路,你也出來做官拿俸祿,助纣為虐,這是可恥的。

問仁,原憲問克服了“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就可以叫仁了嗎?孔子說能做到這種地步确實難能可貴,但還不能叫仁。

克是好勝,伐是自誇,怨是牢騷,欲是貪心,克服這四大毛病不容易,難,但還夠不上仁。仁要主動去為善,而不僅僅是不為非。

仁人必須做到這一點,但僅僅做到這一點還不能稱為仁。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危:直、正。

孫:通“遜”。

孔子是很務實的,他對亂世的态度是不合作,不同流合污,但也絕不會挺身而出,舍生取義。

孔子認為,政治清明的時候可以仗義執言(主持正義,說公道話。不是“直言”),打抱不平;政治昏潰的時候,沒有公平、正義可言的時候,就要少說話,小心謹慎,不要因言獲罪。但是行還是要以一貫之的,必須正派,該出手時還必須出手。看見了不管良心會不安。

聯系上一段一起了解:邦有道,谷。領着工資,是以該建言獻策則義不容辭,不能當縮頭烏龜。邦無道,不谷,我不拿你的錢,我就可以不說話。但是,領不領工資,都要做自己,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能做有違良心的事情。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欤)?”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桴,fu,2聲,用竹或木編制的小筏子。

從,跟随。

儒家講積極入世,孔子身體力行,周遊列國推銷自己,但是他的主張(道)行不通,是以常常發牢騷。

孔子說:“我的主張沒人采用呀,真想坐着小木筏泛遊海外。能夠誓死跟從我的,肯定是子路吧?”孔子“乘桴浮于海”,是由科學到神學,是由儒而仙,還是想去海那邊的國家再碰碰運氣?不得而知。

子路聽老師這麼說非常高興,也不知道他是覺得老師跟自己近是以高興,還是聽說能去大海上冒險是以高興。

孔子就是發發牢騷,牢騷哪能當真?但是子路沒想那麼多,他當真了,想跟着老師勇闖四海,是以總是提起這事,問什麼時候出發。

最後把孔子逼急了,隻能說:“你比我勇敢(我隻是說說,但是你真敢去做)。但是,造船的材料不好找呀。”

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是以裁之。”

孔子周遊列國,始終沒有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是絕望了,也是想開了,想回家了,也做好了棄政從教的打算。

陳是指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孔子曾仕陳湣公。

狂:狂傲。

簡:志向遠大。

裁:節制、限制。

孔子說:“該回家了,該回家了!我家鄉(黨)那些年輕人(小子)眼光都很高,志向又遠大,還有文采,真不知道怎麼指導他們。”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失意于中原諸夏、禮儀之邦,曾往南到過陳國和蔡國,甚至考慮去更遠的“九夷”之地。

“九夷”是與戎、狄、蠻并列的野蠻民族居住的落後地區。商周時期,通常指今山東地區的東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

如之何,怎麼辦的意思?有人說:“那裡太落後了,怎麼辦呢?”孔子說:“我是君子,我去了那裡,那裡就不落後了。”孔子不一定能帶去技術,不一定能改善那裡的物質條件,但是他能帶去文化和禮儀,能改變那裡的人的精神面貌。

劉禹錫《陋室銘》說“君子曰:何陋之有”,即典出于此。

14.37 子曰:“賢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同“避”,規避,逃避。

孔子主張,天下無道,要懂得“四避”。

避世,世是時代、時間,這個誰也躲不過,生在什麼時代就是什麼時代,沒辦法選擇和逃避。但可以隐世,我隐居山林或書齋,你們看不見我,我得自由自在。

避地。是避危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最好躲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

避色,是避不好的臉色。給我好臉色,尊我敬我,我就在這兒待着也無所謂;不給我好臉色,老子還不侍候你呢。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避言,是避惡言。避色和避言其實說的是避人,避那些三觀不合的人。

作:為。

作者七人,是說如此做的人有七個: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怪人雖然盡跟孔子擡杠,但是孔子知道他們不是壞人,是以不怨也不惱。

怪人們主動邊緣化,主動疏離主流社會。他們對孔子都是冷嘲熱諷,但是孔子對他們卻敬佩得很。孔子知道,他所處的時代,這些怪人才是清者,他們所看不起的對立面才是濁者。

孔子想跟他們談話,但都被拒絕了。因為孔子奔走呼号的勸說對象,在怪人們看來都是十足的壞蛋,費那個勁幹啥?何苦來哉!

孔子站在清濁之間,舉目無友,彷徨無措。愛清,卻不肯厝身于清;恨濁,又不能忘情于濁。

10.25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對于鳥類來說,辨識敵友首先靠視覺,也有極少數依靠的是嗅覺。

“色”一般指人的臉色,“翔”是指鳥在飛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山梁雌雉”見人臉色不善,就飛走了,但飛了一圈,發現并沒有捕捉他們的意圖,就又落了下來。

也有人認為“色”是“鳥”的筆誤,似乎更能講得通。野雞們看見有人過來,來者善不善它們不管,臉色它們也不會分辨,見着有人來就先飛起來這是本能反應。後來發現沒什麼危險,就又落了下來。

“山梁”可以是指山澗的木橋,也可以指山脊。

“時哉時哉”是說孔子感歎野雞識時務,發覺可能有危險就起飛,沒危險就再落下。

“共”,一種解釋是同“供”,供設之義,就是設網捕捉的意思;一種解釋是同“拱”,拱執之意。

孔子學而不厭,為人師表,沒時間,也不可能帶着子路上山捉野味。是以這裡應是“拱執”之意。

老師誇這些野雞了,子路受教,就對它們拱手以示感謝。子路好整這種怪招。

“三嗅而作”是說雌雉多次嗅氣,它們不看臉色,它們隻通過氣味來進判斷。來的這兩個人,雖然沒有什麼危險,但也不是來給喂食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最後還是拍拍翅膀飛走了。

如果把“嗅”通作“狊(ju,2聲,鳥兒張開翅膀)”,解釋起來就不那麼别扭了。子路拱手以示感謝,鳥兒扇翅以示回應,子路拱了三次手,鳥兒扇了三次翅,然後飛走了。

還有一種解釋,說的是子路沒能領會老師說的“時哉時哉”的意思,以為是說這雞好肥,正當吃時。于是,下網捕捉,做熟了請老師來享用。孔子不食,三嗅其氣而走。(我感覺這種解釋就是來搞笑的,孔子還“三嗅其氣而走”?沒掀桌子罵娘稀皮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