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15)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四讲进退篇

知行知止,重点讲的是“止”。

止者,知足也,知足常乐。

这个止的“分寸”难拿捏,最见功夫。

这个行的“方向”很重要,最见格局。

进?退?

往哪儿进?往哪儿退?

《论语》里讲的虽不多,但句句都见智慧。

【进退】【品评】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南宫适,字子容,孔门弟子。南宫是复姓,“南容”是以字称,生卒年不详。谥敬叔。孟懿子之兄。

孔子评价南容,“国家在正常状态,他会被起用;国家在非正常状态,他也能避免被伤害。”

南容是一个狡猾的人,左右逢源,达能兼济天下,穷能独善其身。孔子也很喜欢这个学生,把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世卿,名俞,谥武。

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就精明干练,国家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他就糊里糊涂。不是糊涂人,但是能装糊涂,这是韬晦之计。孔子说,宁武子的聪明还有人能学得到,但是他的装糊涂则很难学呀。

懂得审时度势,该精明时精明,该糊涂时糊涂,这是极聪明、极富智慧的人。其精明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到的。

孔子生逢乱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他说这句话也是慨叹自己,学不来宁武子的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演变成成语,意思已经变成了“傻得不得了”。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名鳅,字子鱼。卫国大夫。

卫灵公不用贤臣蘧伯玉而宠信佞臣弥子瑕,史鳅数谏,灵公不听。鳅将死,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置尸牖下。”灵公往吊,见而怪之。其子以告。灵公惊曰:“寡人之过也。”于是进蘧伯玉而退子瑕。孔子闻,曰:“直哉史鱼!既死,犹以尸谏。”

蘧,qu,2声。蘧伯玉,也是卫国的名臣。

卷而怀之:指隐居不做官。

孔子的处世哲学是,什么时候都应当以直道事人,邦有道,应该出来做事;邦无道,则应退隐。原则要坚持,命也不能丢。

史鱼是一个直人,不管国家政治是不是清明,都像箭一样直来直去。但孔子更认同蘧伯鱼的做法,国家政治清明则出来辅佐,政治昏庸则收束志向退隐。

杨氏曰: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免于乱世。若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得也。

【进退】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而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就是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守死善道”就是用生命守卫“善道”。“善”是对“道”的形容,最好的“道”。

“危邦不入”就是不去有危险的邦国;“乱邦不居”就是说如果自己的国家已经乱了,那就躲藏起来,而不再抛头露脸。“居”是居庙堂之高的“居”。

“见”通“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说“天下走正道,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那么我就出来做事,兼济天下;天下不走正道,偏离了正常轨道,那我还是归隐林泉吧,独善己身。”

古时候重农抑商,商人是很没地位的,所以“富且贵”指的是做官。孔子是不反对做官的,关键是什么情况下该出来做官。邦有道,就应该出来做官,不出来是可耻的;邦无道,就应该躲在家里,出来为虎作伥是可耻的。

【进退】【仁】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原宪,字子思。“原思”也是指他,是以字称。其人清静守节,贫而乐道。孔子相鲁,曾为其邑宰。孔子卒后,他隐居卫国。

原宪问了两个问题,一问耻,一问仁。

问耻,孔子的回答是,国家行正道,出来做官拿俸禄,没问题;国家走邪路歪路,你也出来做官拿俸禄,助纣为虐,这是可耻的。

问仁,原宪问克服了“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就可以叫仁了吗?孔子说能做到这种地步确实难能可贵,但还不能叫仁。

克是好胜,伐是自夸,怨是牢骚,欲是贪心,克服这四大毛病不容易,难,但还够不上仁。仁要主动去为善,而不仅仅是不为非。

仁人必须做到这一点,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称为仁。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危:直、正。

孙:通“逊”。

孔子是很务实的,他对乱世的态度是不合作,不同流合污,但也绝不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孔子认为,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不是“直言”),打抱不平;政治昏溃的时候,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的时候,就要少说话,小心谨慎,不要因言获罪。但是行还是要以一贯之的,必须正派,该出手时还必须出手。看见了不管良心会不安。

联系上一段一起理解:邦有道,谷。领着工资,所以该建言献策则义不容辞,不能当缩头乌龟。邦无道,不谷,我不拿你的钱,我就可以不说话。但是,领不领工资,都要做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有违良心的事情。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fu,2声,用竹或木编制的小筏子。

从,跟随。

儒家讲积极入世,孔子身体力行,周游列国推销自己,但是他的主张(道)行不通,所以常常发牢骚。

孔子说:“我的主张没人采用呀,真想坐着小木筏泛游海外。能够誓死跟从我的,肯定是子路吧?”孔子“乘桴浮于海”,是由科学到神学,是由儒而仙,还是想去海那边的国家再碰碰运气?不得而知。

子路听老师这么说非常高兴,也不知道他是觉得老师跟自己近所以高兴,还是听说能去大海上冒险所以高兴。

孔子就是发发牢骚,牢骚哪能当真?但是子路没想那么多,他当真了,想跟着老师勇闯四海,所以总是提起这事,问什么时候出发。

最后把孔子逼急了,只能说:“你比我勇敢(我只是说说,但是你真敢去做)。但是,造船的材料不好找呀。”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周游列国,始终没有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是绝望了,也是想开了,想回家了,也做好了弃政从教的打算。

陈是指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孔子曾仕陈湣公。

狂:狂傲。

简:志向远大。

裁:节制、约束。

孔子说:“该回家了,该回家了!我家乡(党)那些年轻人(小子)眼光都很高,志向又远大,还有文采,真不知道怎么指导他们。”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失意于中原诸夏、礼仪之邦,曾往南到过陈国和蔡国,甚至考虑去更远的“九夷”之地。

“九夷”是与戎、狄、蛮并列的野蛮民族居住的落后地区。商周时期,通常指今山东地区的东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

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有人说:“那里太落后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我是君子,我去了那里,那里就不落后了。”孔子不一定能带去技术,不一定能改善那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能带去文化和礼仪,能改变那里的人的精神面貌。

刘禹锡《陋室铭》说“君子曰:何陋之有”,即典出于此。

14.37 子曰:“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同“避”,规避,逃避。

孔子主张,天下无道,要懂得“四避”。

避世,世是时代、时间,这个谁也躲不过,生在什么时代就是什么时代,没办法选择和逃避。但可以隐世,我隐居山林或书斋,你们看不见我,我得自由自在。

避地。是避危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最好躲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避色,是避不好的脸色。给我好脸色,尊我敬我,我就在这儿待着也无所谓;不给我好脸色,老子还不侍候你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避言,是避恶言。避色和避言其实说的是避人,避那些三观不合的人。

作:为。

作者七人,是说如此做的人有七个: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怪人虽然尽跟孔子抬杠,但是孔子知道他们不是坏人,所以不怨也不恼。

怪人们主动边缘化,主动疏离主流社会。他们对孔子都是冷嘲热讽,但是孔子对他们却敬佩得很。孔子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这些怪人才是清者,他们所看不起的对立面才是浊者。

孔子想跟他们谈话,但都被拒绝了。因为孔子奔走呼号的劝说对象,在怪人们看来都是十足的坏蛋,费那个劲干啥?何苦来哉!

孔子站在清浊之间,举目无友,彷徨无措。爱清,却不肯厝身于清;恨浊,又不能忘情于浊。

10.25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对于鸟类来说,辨别敌友首先靠视觉,也有极少数依靠的是嗅觉。

“色”一般指人的脸色,“翔”是指鸟在飞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梁雌雉”见人脸色不善,就飞走了,但飞了一圈,发现并没有捕捉他们的意图,就又落了下来。

也有人认为“色”是“鸟”的笔误,似乎更能讲得通。野鸡们看见有人过来,来者善不善它们不管,脸色它们也不会分辨,见着有人来就先飞起来这是本能反应。后来发现没什么危险,就又落了下来。

“山梁”可以是指山涧的木桥,也可以指山脊。

“时哉时哉”是说孔子感叹野鸡识时务,发觉可能有危险就起飞,没危险就再落下。

“共”,一种解释是同“供”,供设之义,就是设网捕捉的意思;一种解释是同“拱”,拱执之意。

孔子学而不厌,为人师表,没时间,也不可能带着子路上山捉野味。所以这里应是“拱执”之意。

老师夸这些野鸡了,子路受教,就对它们拱手以示感谢。子路好整这种怪招。

“三嗅而作”是说雌雉多次嗅气,它们不看脸色,它们只通过气味来进判断。来的这两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危险,但也不是来给喂食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最后还是拍拍翅膀飞走了。

如果把“嗅”通作“狊(ju,2声,鸟儿张开翅膀)”,解释起来就不那么别扭了。子路拱手以示感谢,鸟儿扇翅以示回应,子路拱了三次手,鸟儿扇了三次翅,然后飞走了。

还有一种解释,说的是子路没能领会老师说的“时哉时哉”的意思,以为是说这鸡好肥,正当吃时。于是,下网捕捉,做熟了请老师来享用。孔子不食,三嗅其气而走。(我感觉这种解释就是来搞笑的,孔子还“三嗅其气而走”?没掀桌子骂娘稀皮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