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風鼓浪,百年同行。2022年1月7日,第八屆鼓浪嶼詩歌節啟幕。作為中國詩歌界經典案例,本屆詩歌節開創性地将線上“雲端詩歌節”和在地詩歌文化活動相結合,上百位知名詩人、詩歌評論家和萬千“愛詩人”參與其中,形成一派清新生動的文化景象。

本屆鼓浪嶼詩歌節由中國作家協會、廈門市人民政府指導,廈門市鼓浪嶼管委會、中國詩歌學會、廈門市文聯主辦,廈門市鼓浪嶼文旅中心、鳳凰衛視領客文化承辦。今年,詩歌節“實時線上”,線上持續時間将長達3個月,不僅舉辦原創詩樂誦演晚會、詩歌學術研讨會以及挖掘本地文化的“廈門詩歌地理”,還關聯多所高等學府和全球網友,同期開展雲端詩歌節,包含“雲中箋”青少年詩歌征集、“雲中對話”、“名家談詩”、“名家讀詩”、“網友讀詩”等五大版塊。
鼓浪詩風遠揚 豐富詩歌活動傳承在地文脈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1月7日晚,鼓浪嶼音樂廳舞台上,一台鋼琴和一架中國鼓形成犄角,以強有力的沖擊,拉開原創詩樂誦演帷幕。它們一中一西,一陰一陽,寓意着鼓浪嶼中西合璧的曆史。
鼓浪嶼,“鋼琴之島”、“萬國建築博覽”、“曆史國際社群”、“世界文化遺産地”。
這座海上花園文豪輩出、詩花長盛。開幕晚會中,數位不同時代的鼓浪嶼人在詩歌合誦中與觀衆“見面”:首創切音新字的盧戆章、閩南語流利的荷蘭籍美國醫療傳教士郁約翰、“鼓浪嶼的情人和女婿”文學大家林語堂、對中國婦産科學貢獻巨大的“萬嬰之母”林巧稚、襟抱鼓浪嶼月色的弘一法師李叔同、鼓浪嶼鋼琴博物館與風琴博物館“締造者”胡友義、“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鐘南山以《鼓浪嶼之波》為藍本的“變奏”改編,猶如一根絲線,串聯起拟劇性詩歌對白及象征性影像。參演過《大宅門》、《鐵道遊擊隊》等多部影視作品的國民演員劉長純領銜誦讀,近六十位演員合力演出。詩聲、潮聲、浪聲交織起伏,鼓浪嶼音樂廳成為一座沉浸式劇場,詩歌綻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
當我國著名鋼琴家殷承宗先生現身舞台,音樂廳湧起陣陣掌聲。他曾主創并首演了聞名世界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他是從鼓浪嶼走向世界的“音樂之子”。
舒婷、龐培、林秀美、陳東東等全國各地詩人和島民們共度詩意之夜。詩人們感歎,鼓浪嶼的存在就像一首詩。
當晚,中國民間最有影響力的詩歌獎項之一“柔剛詩歌獎”舉行頒獎典禮。經評委會兩輪評選,第29屆柔剛詩歌獎 特别榮譽獎頒發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先生,柔剛詩歌獎 主獎由詩人孫文波摘得,王家銘同學獲校園獎。
廈門市鼓浪嶼管委會介紹,鼓浪嶼詩歌節是鼓浪嶼特色文化活動,影響了數代詩人和詩歌愛好者。1月8日,《現代詩元素化合研究》研讨會,呈現了最新學術成果;數十位廈門詩人共同原創的“廈門詩歌地理”環節,展示了詩與地理文脈的内在聯系。1月9日,“詩歌廈門,文化廈門”新年詩會舉辦,融合詩歌朗誦、表演、主題音樂和才藝等環節。
今年詩歌節還有一位特殊嘉賓——“小布靈”,它早已開始和大家互動。這隻由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團隊研發的AI精靈,機敏可愛。隻要上傳喜歡的圖檔,布靈就會挑選出最默契的古詩,并創作一幅題畫詩送給使用者。鼓浪嶼詩歌節探索着人文和科技如何互動,也意在激發年輕世代對中華詩歌的喜愛。
放眼全球,長期堅持的标志性文化活動能延續文化脈絡,讓在地文化有機生長。世界文化遺産地鼓浪嶼積澱深厚,正以詩意栖居吸引四海目光。
以詩歌為交流媒介 詩人學者大衆“雲端相會”
詩歌在世界文學殿堂中擁有耀眼地位,中國是當之無愧詩的國度。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長卷中,詩歌有三千多年曆史,它是我們民族語言與民族情感的浪漫相遇。詩歌不僅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追求重疊,更與中華曆史程序緊密相連。
“詩歌是我的信仰,我的精神寄托。”今年,鼓浪嶼詩歌節與第29屆柔剛詩歌獎特别榮譽獎獲得者、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進行了“雲中對話”。謝冕談到,中國新詩一百年,和中國千年詩歌史是連成一片的,新詩要從舊體詩中取得營養。此外,謝冕建議,要大力推薦當代優秀詩人與詩歌,讓更多人來讀、來欣賞。上世紀八十年代,謝冕撰寫《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肯定了“朦胧詩”之新意,中國詩歌迎接又一個青春。“朦胧詩”與鼓浪嶼有着獨特聯系,“朦胧派”代表詩人舒婷的《緻橡樹》正是在這裡創作,繼而成為最為人們熟知喜愛的當代詩作。
共和國國徽設計者張仃夫人、94歲高齡的詩人灰娃,以飽滿熱情參與“雲端詩歌節”,她說,“寫詩的狀态,有一種人間沒有的美妙享受。”在詩人兼詩歌評論家唐曉渡看來,詩歌節是一種儀式,詩人交流産生思想火花,因為“詩是我們不得不訴諸的一種語言”。
芒克等五十餘位當代詩人,線上上朗讀了個人詩作或喜愛之作。大衆感受到詩人的深刻情感,享受了詩的意境。為了讓更多愛詩人在“雲端”被看見、被閱讀、被聆聽,本屆鼓浪嶼詩歌節通過“網友讀詩”,創造了一場超越實體距離的約會。北京、上海、福建、廣東、陝西、山東、山西、河南、四川、黑龍江、江西等多省市國内網友,南韓、日本、新加坡、英國、土耳其、盧森堡等國際網友與海外華人華僑,隔空傳遞“詩音”。參與抗疫的醫務工作者、熱愛文學的退休教師、小文藝小清新的“大廠”白領、雲南公益支教老師,甚至人工智能科學家,都以不同語言表達心中詩意。
青少年在本屆詩歌節中扮演了更新鮮的角色。他們通過自己的原創詩作,回應詩歌節寄出的“雲中箋”。作為此次詩歌節的重要版塊,青少年原創詩歌征集還在持續進行。專家評委将對所有雲端來箋的詩作進行鑒賞,于1月下旬評選出評委會大獎1名、詩意獎2名、創意獎3名和光芒獎10名。最高獎得主将獲得往返機票和免費酒店住宿,前往鼓浪嶼展開詩意旅行。
“詩歌不僅是文字意義上的訴說,更是融媒體時代彼此交流的文化媒介。”第八屆鼓浪嶼詩歌節堅持這一文化立場,鼓浪嶼盎然的詩意,也永遠伴着海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