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着貧苦的出生。祖上是元朝的淘金戶,由于元朝壓榨百姓,賦稅沉重,朱家傾家蕩産也繳納不了定量的黃金,隻能舉家逃亡,朱元璋就是其父母在逃亡以後生下的,排行老八,曾名朱重八。
家境極貧的朱元璋自小隻能以放牛為生,連父母去世都無力安葬。社會底層的窮苦生活可想而知,在經曆了形形色色的世态炎涼後,朱元璋深感必須要反抗才能有活路,于是铤而走險,參加反元起義,命運使然,讓他一步步走上了統治者的地位,并最終建立了明朝政權。

自小曆經坎坷的朱元璋在成為統治者後,性格中的缺陷也分外凸顯,如心胸狹隘,性格暴躁,乖張多疑等等,他實行的嚴刑酷吏、濫殺功臣,在後世對曆朝皇帝對比時讓他遜色不少,但朱元璋在立國之初頒布的一道看似氣度狹隘的指令,在當時卻得到天下萬民的歡呼,那就是:泉州“蒲”姓家族男丁世世為奴,女眷代代為娼,同時将已下葬百年的蒲家先祖蒲壽庚的墳墓搗毀并鞭屍。
死去百年的蒲壽庚是何時何地因何事得罪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以至于讓蒲氏後人世代受盡屈辱呢?這就不得不說一說蒲壽庚的罪惡了。
忘恩負義的小人,唯利是圖的商人
蒲壽庚的先輩是今天的越南人,他們在泉州定居以後,世代從事船舶航運貿易,通過合法和非法手段積累了大量的财富,在當時的泉州是首屈一指的大富商。
蒲壽庚在宋朝除了經商,同時還為官,官職為泉州市舶司提舉,類似現在的海關部門職責。可以說外來的蒲壽庚在宋朝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趙氏王朝對蒲氏一族可謂仁義之至。蒲氏在宋末幾年,不說富可敵國,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屠殺宋宗室,反攻大宋遺民
按理說封建社會的臣子或子民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應該要遵循“仁、義、禮、智、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是深受皇家恩典的官商及人臣。但很可惜,蒲壽庚非但未将儒家思想放入眼裡,甚至無視宋朝的權威。
他趨炎附勢,忘恩負義,在元朝攻入帝京,南宋遺孤難逃至泉州時,已投元的蒲壽庚落井下石,非但不能為南宋幼帝提供援助,甚至對南宋宗室趕盡殺絕,利用自己的海上優勢對南宋官兵窮追不舍,屠殺南宋宗室子弟三千多人、士兵兩千多人以及無數的南宋官員。
蒲壽庚以屠殺南宋宗室的行為換取了元朝的信任,甚至得到了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贊賞。之後的數百年間,蒲壽庚及其家族也确實過上了百來年安穩且富足的生活。
但是,所謂“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元朝曆經98載後,因内部鬥争不斷,統治層窮兵黩武及民族沖突等原因,迅速的衰敗了。繼任者就是恩怨分明、嫉惡如仇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盼早到與來遲
朱元璋一生極其痛恨忘恩負義的小人和唯利是圖的商人,而蒲壽庚則兩者兼具。加上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裡,一直是漢族出身的皇帝當家作主,元朝是第一次由少數民族掌握政權的一代,蒙古族入駐中原後對漢人實行了嚴格的等級歧視政策,漢人在元朝甚至不如牲畜。
這些都讓漢人忍無可忍,而在社會底層的朱元璋,更是體會到元朝統治的罪惡并深受其害。是以,他對元朝的幫兇蒲壽庚自然是厭惡至極,哪怕蒲壽庚已作古百年,朱元璋也依然不放過,這就有了?“泉州蒲姓後人,男的世世為奴,女的代代為娼”報複。自此以後,泉州“蒲”姓後人甯可改姓,也不願認祖。
一個在宋朝長大的富賈官宦,對其所在的王朝沒有一絲的敬畏與認同,他為了一己私利置民族大義于不顧,加速了一個朝代的滅亡。
一個在亂世長大的貧窮小子,大義凜然且恩怨分明,他憑借自己的努力開啟了一個新的朝代。最終用最光明正大的方式告訴天下人“不仁不義者終将受到應有的懲罰”。隻是這一懲罰對于泉州“蒲”姓後人未免過于殘酷,百年前祖先的錯誤卻要百年後的代代去接受懲罰,對于這些蒲姓後代何嘗不是一種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