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千龍新聞網」
甲骨上、銘文裡,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嬗變有序、綿延不斷的“文字”,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确“信”,更是中華文明源流的根脈和紐帶。本周日21點檔,酒鬼酒獨家冠名的《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将在浙江衛視播出第四期節目。本期節目,“萬裡少年團”單霁翔、周韻、肖央、牛駿峰來到河南安陽商代殷墟遺址,翻開這本厚重的曆史地書,回望沉甸甸的璀璨中華文明。

中國巾帼英雄譜——傳奇女将軍?
“萬裡少年團”感受甲骨文的魅力
本期節目,“萬裡少年團”就來探訪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走進殷墟的“前世今生”,感受甲骨文的獨特魅力。
此行的第一站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婦好墓。婦好墓不僅是目前發現唯一儲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也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進而确定其年代與身份的商代王室墓葬。墓中出土了青銅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2000件(套)随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套),更有100多件銅禮器上銘刻“婦好”或“好”字。婦好傳奇之處在于,她既是母親,還是王後也是将軍,可以被稱作“中國上古巾帼英雄譜傳奇女将軍”。根據甲骨文記載,她曾率領多達一萬三千多名将士出征作戰。在婦好墓前,“萬裡少年團”也迎來了第一個挑戰:周韻用溫州話通過微信語音告知“老單”單霁翔、肖央集合地點,與此同時,發給牛駿峰一幅寫有“婦好”古文字的圖檔。現代方言和古文字,究竟哪個更容易被破解?兩支隊伍誰先到達正确位置?
甲骨文獻是已知漢國文獻的最早形态,那些分不清是傳說還是神話的“大事”一樁樁一件件,将古老中國和現代中國,将中華大地上不同方言口音的人,血濃于水地凝聚在了一起。節目中,“萬裡少年團”玩起了甲骨文解謎遊戲,與專家學習如何破解甲骨文,從音、形、義三方面入手推斷甲骨文正确含義。“吉”字的甲骨文形态是什麼樣的?“安”字是如何演變的?還有一隻“小花貓”一樣的文字,為何能引起大家紛紛猜想?它是什麼呢?
中國百年考古史的縮影?
“萬裡少年團”探尋殷墟發掘曆程
考古是一門具有社會文化意義的學科,它不單單能夠複原曆史,還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殷墟是中國百年考古曆程中規模最大、連續考古時間最長的遺址之一,不僅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個傳奇,更是中國考古學成為一門學科的出發點。
1928年,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随即對殷墟正式展開科學考古發掘工作;1939年,司母戊鼎在殷墟王陵遺址出土,作為迄今發現最重的先秦青銅器展現了中國商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1976年,鄭振香帶隊發掘婦好墓,出土了1928件(套)精美絕倫的随葬品;2016年發現安陽辛店遺址,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晚商鑄銅遺址,證明“大殷墟”面積遠超現有保護區的36平方公裡。節目中,“萬裡少年團”來到安陽工作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的介紹下,了解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狀态。在考古工作現場,“95後”“00後”的“第四代安陽考古人”拿手鏟、刮地面、尋遺迹、劃地層,毫不懈怠地做着看似枯燥乏味但發現無窮的基礎性考古工作。手鏟藏着考古人怎樣的“發現”故事?考古挖掘出的大量獸骨,竟是出于古人“愛美之心”?竟然被古人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發笄,演繹出婦好“既愛武裝又愛紅裝”的上古傳奇。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進,如今殷墟遺址正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基于此,老單帶領着大家打卡倉巷街網紅書店,暢談對殷墟遺址未來保護利用的建議與期許,并總結出他最初倡導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保起來”,到“美起來”,再到如今要“活起來”三個發展過程。為何要對考古遺址采用“公園”的概念?三個發展變化過程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理念的變遷?又該如何真正落地實作願景?
在節目的最後,“萬裡少年團”展望2022年,把對殷墟考古和世界遺産的願望寫在了甲骨形狀的小木牌上,與安陽群眾一起“喚醒世遺”。600架無人機組成的高科技表演點亮整個殷墟夜晚的星空,它們将帶來怎樣的視覺震撼?在甲骨文的家鄉,漢字又将以何種形式穿越幾千年,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想了解中華文明的源頭,一定離不開“商”;想了解商代燦爛的文化瑰寶,一定離不開殷墟。在擁有文字、銅器和城市三大文明要素的殷墟遺址,甲骨文上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車禍事件?為何殷商時期常用銅作鑄造材料?殷墟王陵墓葬區又是因何不能種樹?更多探秘,敬請鎖定本周日21點檔,跟随浙江衛視《萬裡走單騎》第二季,一起走進世遺殷墟遺址,探尋人類文明的寶庫遺迹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