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溥儀成親時清朝早已滅亡,為何那麼多人卻求嫁女兒?原因令人唏噓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年滿16歲,到了選妃成婚的年紀。消息見諸報端後,社會各界大佬對此非常重視,紛紛将自家女兒或孫女的照片送到溥儀眼前,希望自己能成為溥儀的嶽丈。然而他們最終都是熱臉貼了冷屁股,溥儀的小朝廷依舊遵循舊例,堅決不與漢族通婚,徐世昌、袁世凱、張作霖家中的女眷都不例外。對于這件事,大家一定非常奇怪,清朝早就滅亡多年,溥儀無權無勢,為何民國大佬都争相與他結親呢?

溥儀成親時清朝早已滅亡,為何那麼多人卻求嫁女兒?原因令人唏噓

▲末代皇帝溥儀劇照

首先是為了身份。民國成立之後,中國社會也随之進入民主共和階段,對封建勢力按理說是尤為痛恨的,然而由于當時上流社會深受歐洲影響,傳統貴族依然非常吃香,就類似于美國富豪對歐洲的沒落貴族爵位趨之若鹜。由于民國是一個軍閥混戰、武夫當國的時代,各方首腦都是從刀山火海闖過來的泥腿子,出身很低是一個重大的缺陷。

在中國人眼裡,這些人就是暴發戶,雖然有錢有勢,但是沒有深層次的内涵,與上流社會有很大的隔閡。相比之下,溥儀則是中國最崇高的傳統貴族代表,與他結親就能當皇帝的老丈人,在古代那可就是國丈。這個身份在講究傳統貴族身份的民國,無疑充滿含金量,是以民國的大佬們争着搶着要當溥儀的老丈人,以便讓自己有一個貴族身份,提高社會地位,說出去也是一件很有排面的事。

溥儀成親時清朝早已滅亡,為何那麼多人卻求嫁女兒?原因令人唏噓

▲故宮内部宮殿景觀

第二點,溥儀當時依然保有皇帝尊号,衣食無憂地位超然。縱觀曆史,清朝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幸運的王朝,在内外形勢發生劇動的局面下,清朝皇室沒有受到絲毫上海,末代皇帝溥儀依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中,依舊有一個以溥儀為中心的封建朝廷。為了維持溥儀及清室衆人的生活,民國政府每年支付400萬兩白銀,而且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每逢節日都會派遣使者進賀。不難發現,溥儀當時在吃穿住行方面要遠遠超過普通人。反觀俄羅斯末代沙皇,皇室成員全被秘密處決,哪有溥儀這樣幸運?

溥儀成親時清朝早已滅亡,為何那麼多人卻求嫁女兒?原因令人唏噓

▲溥儀寓居天津時期與軍閥合影

第三,封建殘餘思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國建立雖然預示新時代新思想的到來,但是很多人受封建思想影響了幾十年,很難在短時間内轉變過來。事實上,溥儀無論是在宮中還是後來寓居天津,其身邊都聚集着一大批清朝遺民,比如進士出身的陳寶琛、京師大學堂監督袁勵準等,對溥儀可謂是死心塌地。這些遺老遺少們每次到紫禁城見溥儀,都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此外,“東北王”張作霖見溥儀時,會主動磕頭下跪;徐世昌出任第二屆民國總統時,還特意向溥儀請示,得到“恩準”後才就任;吳佩孚甚至上書溥儀,請求稱臣。在今天的人看來,這些舉動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其實都是封建思想之下的産物。在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原湖北提督張彪就将他接回家中,盡心盡力地侍候,每天親自為他掃地奉茶。張彪臨終前,看到溥儀探望他,還掙紮着從床上起來向溥儀行禮。

溥儀成親時清朝早已滅亡,為何那麼多人卻求嫁女兒?原因令人唏噓

▲莊士敦及溥儀舊照

如果說,這些封建殘餘勢力對溥儀保持着畢恭畢敬的态度,我們還能夠了解的話,作為新文化運動标杆的胡适,對待溥儀的态度就完全可以表現那個時代的國民意識。當時紫禁城剛剛裝上電話,溥儀翻看電話本,看到胡适的名字,于是按着号碼将電話打過去,兩人交談甚歡,還邀請他來宮中一叙。通話結束後,胡适内心非常激動,同時不斷思考見到溥儀怎麼說話,到了宮裡該怎麼行禮,皇城裡到底有哪些規矩需要注意?為此,胡适特地去請教溥儀的外國教師莊士敦,經過一番指點後才進入皇宮和溥儀見面。雖然胡适沒有三跪九叩,但他也是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絲毫不敢怠慢。

溥儀成親時清朝早已滅亡,為何那麼多人卻求嫁女兒?原因令人唏噓

▲溥儀及婉容大婚劇照

是以在溥儀舉行婚禮時,雖然成親對象不是民國大佬和權貴家中的女眷,卻依然有許多高官富商送去禮物,政府甚至還派出幾千名軍警為溥儀的婚禮保駕護航。可以說,溥儀有生之年,一直都是一個香饽饽,時刻都有人追捧。1959年溥儀獲得特赦後,還有滿清遺老将自己的孫女介紹給53歲的溥儀,不過溥儀早已經心态成熟,他沒有被美色誘惑,最後選擇護士李淑賢過完了平凡的一生。說起來,正是溥儀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以及滿清遺民對他的尊奉,民國大佬們才都想與他結親。

參考資料:

《我的前半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