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封建王朝時期,太監攬權的朝代中,最著名的是漢、唐、明三朝,從太監攬權影響朝政的時間上來說,漢朝主要是東漢末期,唐朝是安史之亂後,而明朝的太監影響力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最長,從明朝哪個時期開始的呢?正好最近由湯唯、朱亞文、王學圻、梁冠華等主演的曆史大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而明朝的太監受到重用就是從劇中的幾位皇帝開始。

明朝的太監開始全面走向政治舞台是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開始的,以至于後世有
''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的說法。此前明朝的太監沒有說專門教導他們讀書的,明朝太監的培養池''内書堂''就是朱瞻基倡導并設立的,根據《明通鑒》中的記載,培養和教導太監文化的''内書堂''一次培養小太監幾百人,還專門挑選博學的翰林學士,甚至讓内閣大學士來教導他們:
至是開書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劉翀為翰林修撰,專授小内使書,選内使年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讀書其中。其後大學士陳山亦專是職,遂定翰林官四人教習以為常。
把本來專職伺候人的太監全部教導成才的目的不言而明,就是要用他們來參政了,朱瞻基時期,
授權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代表皇帝,代行''批紅''權,即将内閣上奏的要處理的事務本由皇帝批示的權力給了太監
,當然,特别重大的軍國重事除外,司禮監秉筆太監的
''内相''
之稱也由此開始。除此之外,在朱瞻基的訓示下,太監幹政的手越來越長。
鎮守太監遍布所有軍鎮和省份,民政、軍事、監督一把抓
朱棣在位時,就已經有了鎮守太監,但規模不大,隻是在重要軍鎮設立,朱瞻基繼位後,在明朝的兩京十三省所有的地方和軍鎮都設立了鎮守太監,還包括糧食、漕運等重要物資以及運送部門,鎮守太監還管得特别寬,地方民政、軍事、監督和彈劾官員全部是他們的職權,京城禁衛軍中最厲害的神機營也是交給太監來掌管,雖然這些在朱瞻基駕崩後曾短暫全部罷免,可已經給後世皇帝留下了榜樣,重新起用也隻是時間問題。
皇宮中禦用物品的采購全部委派太監出宮到地方采買,有盤剝百姓的情況
皇宮中有龐大的消費人群,皇帝、嫔妃們還是高消費人群,這些消費所需全部被委派給太監采買,特殊物品還專門有太監到地方去定制和采購。此外,出外的各地鎮守太監也有幫助皇宮中收集稀罕物的任務:
''各鎮守内官競以所在土物進奉,謂之'孝順'。''
朱瞻基時期,曾有多次采辦太監在地方施暴政剝削百姓财物的情況出現,民憤極大的,朱瞻基會處理,可對太監的信任卻毫不退縮。
多次委派太監充任使節出使外國,太監們貪得無厭
太監出使外國倒不是朱瞻基首發原創,朱元璋開始就有這個先例,朱棣時期七下西洋的鄭和實際上也有擔任使節的使命,到朱瞻基執政時,這個用太監做外交官出使他國的頻率最高,他們和文官使臣不一樣,文官們還顧忌些顔面,可太監們卻依仗明朝威勢求索無厭,以至于當時的北韓國王憤怒投訴
:''今聞府尹權蹈之言,今朝廷奉使于外者,皆宦寺無識之徒,嗜欲無窮,其所經過,侵漁萬端,取人之物不厭于心,則鞭撻不已''
。
太監群體也分好壞,這些太監們的行為朱瞻基知不知道?肯定知道,就算他不知道,文官集團也會讓他知道,當時的河南左參政黃澤就曾專門上書指責太監在地方上橫行無忌,并警告朱瞻基:
''此輩宜一切疏遠,勿使用事。漢、唐已事,彰彰可監''
。可并沒有什麼用,他本來就是要扶持太監勢力,隻要不激起太大的民憤,隻會聽之任之。
治下有盛世''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在史書上的評價是正面的,《明史》上說:
''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可這麼個正面形象的皇帝卻制造出了影響明朝二百年政治走向的太監幹政現象,實在是和明君的形象挂不上鈎,他為何要全面起用和扶持太監勢力?究其本源,其實是多位長輩給他種下的因果
第一:明太祖朱元璋廢宰相,設内閣,後代皇帝無法複制他的工作熱情
朱元璋是個工作狂,他廢掉千年以來上司百官治理政事的宰相制度,建立了内閣制度,把能和皇權分庭抗禮的宰相職權變成了皇帝上司下的秘書處,這樣一來,大事小事就得皇帝一個人操心,朱元璋也硬生生扛下來了,除了宰相制度,太監也曾是影響皇權穩定的一股重要力量,朱元璋也預先做了安排:
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禦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嘗镌鐵牌置宮門曰:''内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這些規定以祖制的名義明示天下後,所謂的皇帝專制才算是得以大成,朱元璋估計以為,後代子孫隻要按照他規定的方法就能做好大權獨攬的皇帝,可很明顯,朱元璋想多了,他自己恨不得每天都埋在公文堆中處理政事,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喜歡這樣,皇帝也是人,也需要科學辦公,也需要娛樂身心。朱元璋的辦法是逼得後代皇帝想方設法找幫手,而太監顯然是很合适的。
第二:明成祖朱棣給太監籌功,撕開了重用太監的口子
朱元璋制定的祖制還是很有效力的,是限制皇帝和百官的一種有效手段,可規矩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僅太監制度而言,很快就被打破,幹這事的就是明成祖朱棣,這位皇帝是用造反的方式奪到的皇位,是以對祖制的顧忌小得多,造反都幹了,何況制度?對自己有用的就留着,沒用的就颠覆,他重用太監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籌功,因為在靖難之役中,一部分太監是立了功的:
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
除原南京皇宮中的宦官外,他身邊一直跟随的太監大多還有軍功,比如鄭和,在靖難之役中''從起兵有功'',鄭和七下西洋的副手、太監王景弘同樣也是在靖難之役中有軍功,朱棣是個爽快人,太監們幫助了他,他也很樂意讓太監們升官發财,從朱棣時期開始,他陸續的委派太監到各地軍鎮中當監軍,有監控軍隊的想法,也有讓有功的太監們輪流出去享受的意思在内。
但當時的朱棣并沒有大規模的委派太監出去,有功之臣畢竟是少數,不像朱瞻基那樣搞得全國各地到處都是,朱棣真正開始重視起太監的力量是從設立特務機構東廠開始,朱棣是篡位,是以和百官的關系比較緊張,另外,因為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争奪皇位繼承人,讓皇帝最倚重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也卷了進去,讓朱棣開始擔憂起來。
為此,朱棣在錦衣衛之上專門設立了東廠這個機構,幫助他監督内外,也幫助他監督已經不那麼讓自己放心的錦衣衛,東廠由太監做主事人,雖然不參與朝政,但可以随便緝拿朝官,不像鄭和,權力雖大,可他并不插手内政,東廠的建立是明朝太監真正開始走向前台的開端,同樣,朱棣陸續的重用太監也把朱元璋的祖制撕開了口子,後來的朱瞻基重用太監起來也就毫無顧忌了。
第三: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重用文官集團,擡高他們的地位,臣權大漲
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開始重用文官集團,重視他們的建議,除了朱高熾的治國理念和文官集團比較接近外,同樣也是為了籌功,朱高熾當初和對他的太子之位最有威脅的兄弟朱高煦争奪繼承權時,文官集團在後面死挺朱高熾,很多文官為此顯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還包括當時的明朝第一才子,内閣大學士解缙。
是以,朱高熾很感謝文官集團,他短暫的執政時間裡,大多時候都是按照文官集團的思路來重新改造明朝,大部分處理政事的權力也都下放給了文官集團,但這樣也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臣權大漲,皇權減小,到朱瞻基繼位時,他或許感覺到自己這個皇帝在大部分事務上要受制于文官集團,實際上也的确是這樣。
朱瞻基其實是祖父朱棣培養出來的皇帝,他渴望像朱棣那樣文治武功都有出色的功績,可他最後為什麼收斂了,除了國力在朱棣的揮霍之下沒有完全恢複之外,文官集團的掣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他們好不容易等到愛折騰的朱棣駕崩,可不希望再出來一個朱棣,朱瞻基無法和他們講道理,是以想起了太監,用太監來對付文官集團。
第四:朱瞻基是個藝術皇帝,複制宋徽宗,用太監來堵文官集團的嘴
要重用太監就需要培養,這需要時間,在暫時無法複制
''永樂盛世''
的無奈下,朱瞻基開始做太平守成之君,要好好享受生活。朱瞻基在曆史上有一個重要标簽,他和北宋的宋徽宗一樣是個
''藝術皇帝''
,擅長寫詩作畫,還熱愛體育運動,這都是不折騰的太平天子該幹的事,他在藝術上的成就還特别高。
文官集團對于皇帝來說,是個特别愛管閑事的麻煩群體,愛折騰的皇帝他們要勸谏,不折騰但專心藝術的皇帝他們也會勸谏,文官士大夫們就喜歡讓皇帝在他們規定的圈圈内辦事,折騰不行,搞藝術也不行,怎麼辦?學習前輩宋徽宗,别看宋徽宗把國家折騰沒了,可他當皇帝的時候,皇權之大,在兩宋的皇帝裡面僅次于開國之初的兩位皇帝,原因就是重用太監。
宋徽宗時期最著名的奸臣''六賊''裡面有一半都是太監,有這些太監抗衡文官集團,宋徽宗才能高高在上做仲裁者,才不用擔心文官們在耳邊唠叨,心無旁骛搞藝術創作。朱瞻基同樣愛藝術,也就同樣開始重用太監,讓太監們來幫助他處理政務和敷衍文官集團,人為地豎起了一道防火牆,也讓皇權和文官集團起沖突前有了一定的緩沖餘地。
綜合以上分析,明宣宗朱瞻基這位明君制造太監幹政的因果就大緻清楚了,是在朱瞻基之前的幾位明朝皇帝的行為共同造就了他需要重用太監集團。不這麼辦不行啊,啥事幹不成,連搞點藝術活動或許也要挨批評。而且,在明朝大多數皇帝心裡,隻有太監是自己人,是皇權的得力幫手,而不是文官集圖眼中的禍國亂政之輩,明朝所謂的宦官之禍其實全部出自士大夫之口,因為太監們的主要針對者就是他們。
明朝最著名的大太監,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他們的嚣張跋扈,其實都是在皇權的默許下形成的,他們出現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皇權弱于臣權的時候,當太監勢力完全壓制住文官集團的氣焰後,皇帝又會站出來處理太監,來平複積攢已久的怨憤之氣,重新回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上來,周而複始,始終保持着一個平衡,是以,提拔太監集團制衡文官集團大概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為後代不愛公務的明朝皇帝們留下的重要遺産,當然,讓明朝深受其害的''土木堡之變''也是他留下的遺産造成的惡果之一。
參考文獻:《明史》、《明通鑒》、《萬曆野獲編》等
更多精彩文章可關注微信公衆号:種花家孤寡老人(ID:yuanquan19777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