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赢漢中之戰,劉備幾乎傾舉國之力,除了關羽留在荊州戰場,其餘的大小将領幾乎全都出動了。趙雲與黃忠負責定軍山,張飛與馬超負責下辯之戰,應對曹洪曹休。其他将領也都各就其位,跟在劉備的身邊作戰。最終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劉備終于拿下來漢中。

劉備為何非要拿下漢中不可呢?很簡單,漢中對蜀國來說非常關鍵。占據了漢中,就可以保住大學營益州,否則蜀國就難有安穩之日。既然漢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麼自然要安排一位得力的幹将鎮守于此,最終魏延入選。而魏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劉備沒有看錯他,魏延鎮守漢中的10餘年間,曹魏屢次前來進犯,卻無人能攻破魏延的防線。《三國志》這樣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後來,王平沿襲魏延的防守政策,在興勢之戰中,也擊退了曹爽大軍。《三國志》記載:“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可是到了公元263年,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接手的時候,不到30天的漢中就從他手中丢失了。魏延鎮守漢中十年都沒有出任何纰漏,王平按照魏延的政策,也抵擋住了曹爽大軍,為何姜維連30天都守不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首先,姜維完全改變了魏延的防守政策。《三國志》記載:“及姜維用事,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适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姜維認為魏延之前的防禦措施太過消極,他覺得應該把所有主力退守到漢城、樂城,然後想辦法誘敵深入進入平原一帶,然後乘虛攻擊,給敵人來個大殲滅。乍一看,姜維的想法确實不錯,但是卻有很大的問題。我們要知道蜀魏兩國實力懸殊,當時蜀國所有兵力加起來滿打滿算也就十萬,而最終能到姜維手中有權調動的兵力也就幾萬人,可是曹魏單是攻打蜀國的兵力就能調集十八萬。由此可見,雙方軍事上的差距有多大。是以,姜維誘敵深入的想法是好,但是要建立在蜀漢強大的基礎上才行。可現實是,蜀漢已經被諸葛亮和姜維的頻繁北伐快消耗殆盡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姜維想當然的采取誘敵深入,隻能自取滅亡。
其次,魏強蜀弱的事實。蜀國之是以能屢次拒敵于國門之外,就是依托着漢中周邊的險要地形。魏延之是以能固守漢中十年也正是如此,漢中的防禦自魏延部署以來,均采取“實兵諸圍以禦外敵”的做法,利用漢中周邊的山險,在各個要塞阻擊敵人。這樣就可以花很少的兵力,有效阻擋曹魏大軍的來犯,使得他們難以進入漢中平原。但是,姜維一接手卻棄險不守、完全摒棄了原本防守優勢,選擇門戶大開,企圖誘敵深入予以殲滅。殊不知一旦曹魏大軍進入開闊的漢中平原,就猶如引狼入室。蜀漢的這些殘兵弱旅,如何能抵擋得住魏軍的猛烈攻擊?恐怕到時候,不是要殲滅魏軍,而是隻有被魏軍殲滅的份了。
最後蜀國内部君臣離心,将才缺乏。蜀國在“樂不思蜀”的劉禅統治下,自然也就培養不出什麼大将了,以至于出現“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的尴尬局面。再加上蜀國上下對姜維伐魏中堅之人的排擠,不光是黃皓之輩,就連忠心為國的諸葛瞻等人都開始反對。如此下去,就算鄧艾不帶兵伐蜀,恐怕蜀漢早晚也會土崩瓦解。最終姜維失守漢中,緻使蜀國門戶大開。鄧艾帶兵殺入成都,劉禅不戰而降,蜀漢就此滅亡!